在群臣的簇拥下,刘彻来到宣室殿。
首先由御史大夫晁错宣读了天子‘
’给刘彻的诏书,大意就是朕偶感风寒,身体略有不适,因此,今
逐除仪式由太子代表主持。
官员们在经过起初的惊诧后,很快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纷纷跪下来拜道:“臣等谨奉诏!”
然后,又非常熟练的对刘彻跪下来,拜道:“恭请家上!”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就像演练过无数次一样。
事实上,确实是演练过无数次了。
先帝最后两年的
子,实际上,大部分的非重要朝会与礼仪的主持工作,已经由当时的太子现在的天子接手主持。
众臣之中,只有丞相张欧满腹苦涩。
虽然站在群臣之首,但张欧却感觉如坐针毡。
原因嘛……
自然是……
宣读天子诏书的
,居然是晁错……
虽然说,御史大夫作为亚相,确实有宣读天子诏命的资格。
但那通常都是特殊
况或者丞相出缺。
现在,他这个丞相还好端端的站在这里,可向群臣宣读天子诏命的
,却变成了御史大夫。
这毫无疑问是个非常明显的信号,通常,在汉室,这样的特殊
况,几乎都代表着一个相同的意思——皇帝对丞相已经不满了。
这个时候,一般的丞相,都会主动请辞,免得碍了皇帝的眼,还伤了自己的自尊。
譬如,先帝时,北平侯张苍。就差不多是这样辞官的。(注)
但张欧认真的想了想以后,却终究没法下定决心辞官。
这一来,张欧脸皮比前任的丞相们都厚了一。
二来。张欧觉得,这大概是太子的意思。而非天子的意思。
毕竟,谁都清楚,晁错的脑袋,谁保下来的!
再者,丞相食禄一万石,金印紫绶,旁的不说,就是这待遇与地位。就比一般的诸侯王还要高了。
是以,但凡只要能继续坐在丞相的位子上,张欧就会继续赖着不走。
这样的心态,其实早在他当廷尉时,就流‘露’无疑了。
当时,有
曾认为,张廷尉是汉室有史以来,最没有作为的廷尉。
部下呈报上来的案件,他但凡只要能推脱的,就肯定推脱掉了。
然假如一定得由他自己来处理的。他都会千方百计的找各种理由和借
拖延,实在拖不下去,才流着眼泪。在文书上签字用印。
这固然是其为自己树立牌坊,但未尝不是反应出了,他缺乏担当,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的‘
’格?
说句老实话,张欧也是命好。
当廷尉时,前任是一代名臣张释之,整个廷尉衙‘门’的官员素质处于一个历史高峰。
等他当上丞相了,丞相府的属官和司曹,都是张苍、申屠嘉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培养出来的能臣。
在这样的
况下。毫不夸张的说,随便换其他
。大概也能胜任。
刘彻自然也清楚这些
况。
他记得非常清楚,前世申屠嘉后的丞相无论陶青也好。刘舍也罢,都是些唯唯诺诺的家伙,除了当了几年牵线木偶,啥成绩也没做出来。
但汉室的行政体系,依旧运转正常,国家欣欣向荣。
这都是基层官员能
,所以,丞相是谁,并没有什么
系。
发展到小猪朝时,更玩出了外朝与中朝的‘花’样,丞相彻底成了泥塑菩萨,被排除在了权力中枢之外。
然而,现在,没有经过小猪的改制,丞相的权柄依然大的吓死
。
旁的不说,丞相可以决定许多皇帝懒得去管的琐事,也能任免官员。
譬如北平侯张苍当年去职后,被
踢
,他提拔和举荐的许多官员,都属于问题官员,中饱‘私’囊、吃里扒外的一大堆。
正是这事
,给了张苍致命一击,使其政治影响力迅速消退。
甚至连长安都没脸留,只能回北平待着。
因此,刘彻在心中已经决心换相了。
故意让晁错来宣读诏书是第一步,是给其他
看的步骤。
意思很明显,就是告诉大家——丞相出问题了,皇室已经不信任丞相了,有志于冲击丞相大位的彻侯们可以出手了!
这个信号释放出来,刘彻用
都能猜到,那些野心勃勃,想过一把丞相瘾的彻侯公卿们肯定会‘激’动起来。
甭管,他们能不能最终当上丞相。
最起码,这种‘露’面和在天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很难得!
要知道,在汉室,丞相的产生,是由两种方式决定的。
第一是皇帝自己选择,但,这样的
况很少出现,因为刘家是出了名的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一般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第二,则是大臣们推举了。
譬如前丞相申屠嘉,现在的张欧,都是属于这一模式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