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宫廷

关灯
护眼
第1085章:年末『加更15/27』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到那个时候,韩国就不会像这两次一样小打小闹了,要知道这两次国战,韩国最锐的北疆边防军,只是到最后关才出动了不到一半而已。

而让惊骇的是,在这种况下,有肃王军参战的魏**队,居然没能在那场『高墙战争』中占到什么便宜。

当然,在那场高墙战争中,武安韩军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从理论上来说,韩国在这次战争中大概动用了五成的力量,而魏国这边呢,大概动用了七成左右——毕竟魏国的锐,比如浚水军、成皋军、砀山军等,这回也没有全部出动。

魏国七成力量与韩国五成力量打了个平手,这就是魏韩两国目前的差距。

别看魏军这次攻陷了韩国的王都邯郸,这只是因为韩国内部争权夺利导致的结果罢了,倘若釐侯韩武、康公韩虎以及庄公韩庚早些达成意见,早早调来『上谷守马奢』,进驻邯郸,魏军不见得能够打下这座城池。

忧的是,倘若军功爵制全面复活,取代了如今魏国的选材策略,这虽然可以使魏国再次变成一强大的怪兽,但也会造成不利的一面。

毕竟军功爵制是需要不断地对外扩张作为养分的,它是『以战养战』的最直接体现,也就是说,倘若放任不管,朝廷的意志将会被好战的民意绑架,再加上国内有些贵族的煽风点火,到时候,就算朝廷不希望与韩国、楚国这种强国开战,恐怕也会被民意得与对方开战。

基于这个原因,在岁末的时候,礼部尚书杜宥就亲自拜访了肃王赵弘润,建议将明年那场考举办得更具规模,用考举的声势,来压制对对外战争胜利滋味念念不忘的国民绪,让国民清醒脑,使他们明白,想要出地,不单单只能通过军功,依靠考举步仕途也是一样的。

在这种况下,礼部尚书杜宥又向赵弘润提出了本来不受重视的武举,作为国内县尉、都尉、将军的参考依据,总而言之,礼部尚书杜宥的主张很明确,提高考举的地位,淡化连年来对外战争胜利所引起的国民好战绪。

鉴此,赵弘润顺理成章提出了创建『军校』的理念,在大梁城外圈了一块地,创了『大魏兵学』,并且在魏**队那『士非教不得征』的基础上加了自己的私货:将不学不当任。

简单地说就是,不识字、不懂得兵法的将军,不可再升职为将军。

对于这个观念,朝廷欣然接受,而贵族们亦欣然接受,唯独在平民间,激起了一些抱怨。

毕竟读书写字,在魏国仍然不算普及,在此之前很多平民伍参军,主要是因为需要军饷糊、以及养活家,哪有闲钱去私塾念书写字?

不得不说,这个政策非常要命,要知道,就算是肃王军中,在颇具规模的百将、五百将、乃至千将档次,目不识丁的仍大有在,赵弘润一句话,就断了这帮升为将军的可能。

而国内,那些目不识丁却有志成为将军的,更是如过江之鲫,不知几凡。

好在提出这个政策的,是在军方威望极高的肃王赵弘润,要是换做别,肯定会被海量的中下级士官以及平民死。甚至于,就算是赵弘润,亦有对此感到愤恨的平民在背地里抱怨。

为了让自己少挨骂,赵弘润决定自己全资创建『兵学』这个军校质的半朝廷机构,且不对学的收费。

当然了,由于第一批选兵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肃王军的士官层,也就是百将到千将之间选拔的潜在才,因此收不收费也没多大区别。

更主要的是让国内的平民明白,这条策略,对于他赵弘润的嫡系军队肃王军也一视同仁。

至于请谁来教授这些目不识丁的擅战悍卒,赵弘润与礼部尚书杜宥商议,也准备在明年的考举中选拔。

当这个消息传开后,国内哗然。

因为洪德二十二年考举实在太诱了,非但吏部公开表示会招收上榜的学子,就连肃王赵弘润新建的兵学,亦要招收教授兵法的老师。

在朝廷的推波助澜下,洪德二十二年的考举,引起了国内魏强烈的关注。

而作为魏天子亲自任命的主监考官,赵弘润在岁末整个大梁都在欢庆的况下,憋在肃王府的书房内拟明年考举的科目与试题。

且,乐此不彼。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