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秦已久,今秦虽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
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
秦军。因此不可兵攻赵。
白起拒绝了秦昭王,秦昭王自然不快,派三番五次的请白起出山没用后,秦昭王恼羞成怒,派
强攻邯郸,结果正如白起所言一致,诸侯联合,把秦军打的节节败退。白起听闻此事后,一是痛心,二是不满,所以便说秦王当初不听自己的计谋,而如今如何?至此,秦昭王也算是把白起记恨上了。
秦昭王把白起降为士兵后还要将其赶出咸阳,心灰意冷的白起离去后,秦昭王和范雎议事之时都有些不快,随后二一合计,感觉白起如此离去一定心有不服,所以驱离不如赐死,便派使者追上刚走不久的白起一行
,并当众说出了秦昭王的旨意。
可怜一代军神,为主甘愿背负千秋骂名的白起,在得到旨意后不禁潸然泪下,仰天长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说罢,一代传奇举刀自刎,以一个近乎于悲剧的方式黯然落幕。
关于白起的详细来历之前我也是不知道的,我对其的印象只停留在杀如麻,坑杀四十万生灵连眼皮子都不会眨一下,是秦昭王手中最锋利,也是鲜血淋漓威慑诸侯的一把砍
刀。
但来长平前,我对其做了些功课,也是正因如此,才总算明白了白起身为一个军的无奈。
身而为臣,自然要为主背负千秋骂名,身而为臣,自然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生在了一个对他而言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何想过,当强敌赵国被打垮后,白起率军想要永除后患,却被朝堂之争而不得不班师回朝后是何等心
?或许剿灭赵国这是一种荣誉,但是在我心中,这何尝也不是种悲哀?
若当时能抓住机会永除后患,不给赵国喘息之机,秦军之后要少死多少军?却因为某个权臣的争权夺势之心,而
费了一次绝好的机会,我想,千年前,当白起捧起那份‘圣旨’的时候,手一定是颤抖的。
白起,是一名忠将。
秦昭王,却不是一位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