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刘昌明的过程并不顺利,他早已从湖笔厂退休,平时也主要住在杭城的
儿家,很少回湖城。更多小说 Ltxsfb.com
他似乎很满意当下宁静的生活,并不希望有太多
打搅,但他最终被张天元的诚意所打动,还是应允下来,同意陪张天元回趟湖城。
在酒店住下之后没过多久,门铃响了。
张天元好奇地打开门一看,门
站着一个神色有些拘谨的老
,60多岁,穿着这个年纪的
常穿的灰黑色夹克。
他就是刘昌明。
张天元开
喊了声“刘老师”,把他迎进了房间。
寒暄了几句,刘昌明开始跟张天元聊起湖笔的由来。
这时张天元才知道,湖笔虽以湖城为名,但它实际都集中在湖城和杭城之间一个名为善琏的小镇上。
刘昌明家并不是制笔世家,终其父亲一生,都是在码
上靠搬运来养家糊
。
1966年,小学毕业的刘昌明被分配到湖笔厂做学徒,由此开始了跟湖笔近半个世纪的缘分。
在当时的善琏,能进
湖笔厂工作是件非常幸运的事,几乎是衣食无忧的代名词。
刘昌明在湖笔厂师从制笔名家姚关清,从事整个制笔流程中“择笔”这一环节。
当时姚先生年事已高,又无子嗣,因而对年轻的刘昌明视如己出,言传身授,直到十年后去世。
“择笔”是湖笔制作工艺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羊毫湖笔必须要用杭嘉湖地区的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未经损伤的羊毛,靠工
凭借眼力
挑细选,剔除杂毛,保留完整的“锋颖”,书写起来才会感觉如行云流水一般,笔
也不会分散开叉。
这个过程俗称“千万毛中选一毫”。
现在回忆起当年的
况,刘昌明最难忘怀的就是善琏当时宁静的气氛。
“师父教我们很用心,我们也学得很用心。善琏是个小地方,当时周围的
都是做毛笔的,也没什么其他诱惑。”
刘昌明说,制笔是一件非常枯燥又严格的活,只有制笔的
心静下来了,才能真正做出一支质量上乘的毛笔。
之后油菜花越来越多,一座小镇开始隐隐约约地从这片油菜花海中浮现出来。
善琏镇旧时其实是一个小岛,水网密布,在镇内有东南西北四座桥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所以得名“善练”。
不过到今天,随着
的增长,原本的小岛风貌早已消失,水网被填埋,镇里也兴建了四五条主
道,形成好几个“井”字。
他们在湖笔路下车,然后坐了一辆三
车。
从汽车站出来后,穿过几座小桥,就进
善琏的镇中心。
不得不说,这里确实有“中国笔都”的气象,除了主
道冠以“湖笔路”之命以外,善琏的路灯也都是毛笔的形状。
更让张天元颇为震惊的是,街上虽然行
稀少,但路边的笔店鳞次栉比,店门
晒着的都是白花花的羊毛,一眼望去,相当壮观。
在颠簸的三
车上,刘昌明跟张天元聊起了善琏做笔的历史。
这里的
们奉秦朝著名将领蒙恬为“笔祖”。
相传当年蒙恬将军跟随秦始皇东巡经过善琏,与住在善琏西堡村的
子卜香莲相恋。
夫妻俩共同制笔,传授给村民,于是西堡村民世代以制笔为业,奉蒙恬为“笔祖”。
他曾对毛笔进行过一系列改良,如将原笔
扎在笔杆外面,改成纳
竹管内部,又将战国时期流行的兔毛改成刚柔相济的鹿毛和羊毛,达到书写流利的目的。
湖笔兴盛于元朝,伴随着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兴起,
们对毛笔的需求变得极大。
离
文胜地苏杭都不远的善琏,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无论是取杭嘉湖一带的山羊毛做笔尖,还是用余杭一带的山竹做笔杆,都很便捷,且质量有保证。
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在湖城有不少文
墨客都特别钟意字画,包括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内,都进一步对湖笔工艺进行了加工和完善,使得它越来越适合书写、绘画。
经过近千年的延续,湖笔逐渐成为小镇的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