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4522万美元。
不过,因为强势的首周票房,这部预算成本为7000万美元的电影两周时间累计票房就已经达到1.49亿美元,因为与院线阶梯式的票房分成合约,这意味着萤火虫两周时间就已经收回了《尖峰时刻2》的全部成本,接下来的北美和海外票房,以及其他渠道收,则进
净盈利阶段。
此外,萤火虫感恩节档期上映的《怪兽电力公司》,进第六周,虽然单周票房下跌到了804万美元,但累计票房却也顺利突
2亿,成为1997年度第三部票房突
2亿美元的电影。《尖峰时刻2》和《侏罗纪公园3》虽然都拥有冲击北美2亿美元票房的潜力,但截止1997年12月31
,两部影片的票房都保持在2亿美元以内。
米高梅的《博物馆奇妙夜2》上映五周,单周票房同样跌1000万美元区间,累计票房1.59亿美元,按照目前的跌幅状况,冲击2亿美元的可能
已经不大。
新年刚过,随着最新一周的票房数据出炉,媒体也开始统计1997年的全年票房数据,然后,一份让好莱坞一片哗然的票房数据也就出现在了众面前。
整个1997年,哪怕以12月31的截止
期来算,只是萤火虫集团旗下,挤
全年票房榜前十名的电影就有《海底总动员》、《怪兽电力公司》和《尖峰时刻2》三部,这还不算北美票房预期为2亿美元左右的《侏罗纪公园3》。
米高梅的《007之皇家赌场》、《博物馆奇妙夜2》也挤了票房前十,福克斯发行的3D动画电影《冰河时代》和茱莉亚的
喜剧《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同样进
了榜单。
于是,截止12月31,1997年北美全年票房前十的数据榜单上,只是萤火虫体系的三大电影公司,就占据了七部之多。
榜单上非萤火虫体系的电影,只有环球影业的《空军一号》、派拉蒙影业的《狮子王2》以及索尼影业的《哥斯拉》。
被时代华纳寄予厚望的《蝙蝠侠与罗宾》,在华纳兄弟的暗中作下,北美票房勉强突
1亿美元,暂时只排在全年榜单的13名,甚至还落在了米高梅的《惊声尖叫2》之后。不过,《蝙蝠侠与罗宾》的制作成本却是《惊声尖叫2》的五倍。两部票房数据类似的电影,一个亏得惨不忍睹,一个赚得盆满钵满。
最近几年正是好莱坞全球崛起的关键时刻,面对萤火虫体系的强势,好莱坞其他几大电影公司也开始加大扩张的步伐。面对现在的萤火虫,一些非常规的竞争手段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其他几大电影公司能够做的,就只是尽可能地模仿萤火虫体系的发展模式。
由于1997年全年票房排行榜前十名竟然涌现了四部动画电影,受到丰厚利润的刺激,一时间,时代华纳、环球和索尼全都加大了对自身原本并不是太重视的动画部门的投,并且又一次开始挥舞锄
,从萤火虫体系的几家动画工作室内疯狂挖
。最后,连米高梅也没能沉住气,艾米·帕斯卡尔与艾瑞克商谈几次后,米高梅也开始组建自身的3D动画电影部门。
真电影方面,在其他几大电影公司的支持下,好莱坞的特效公司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1997年《第五元素》、《哥斯拉》、《星河战队》等特效大片的票房失利,丝毫没能阻碍特效行业的发展。
毕竟,除了异军突起的动画电影,今年票房排行榜榜单中,《博物馆奇妙夜2》、《侏罗纪公园3》等影片也显得光芒闪耀。
而且,即使在北美无法与《尖峰时刻2》、《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这些颇受欢迎的非特效电影拉开明显距离,但全球票房方面,特效大片的海外票房通常都远远超过北美本土,特效大片的录像带以及周边产品也比普通的非特效电影更受欢迎。
因为这些原因,最近一段时期,从欧洲和东南亚涌北美的电影热钱,也放弃了以往大明星大制作的策略,开始热衷于向特效大片进行投资。
艾瑞克记得原时空中,随着一系列对皮克斯动画、漫威娱乐、卢卡斯影业的吞并,迪斯尼的电影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强势,经常在全年榜单上占据好莱坞半壁江山,甚至还因为太过于商业化,获得了一个‘毒瘤迪’的绰号。整个迪斯尼集团的市值也一度接近2000亿美元,远远超过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这些市值只剩下寥寥几百亿美元的老牌对手。
不过,从现在的况来看,还只是九十年代末,萤火虫就已经完成了曾经迪斯尼在十几年后才会完成的布局。
《商业周刊》最近一期关于萤火虫集团的文章中,对于萤火虫集团的估值已经达到1000亿美元,这一估值数据也普遍得到华尔街的认可。
相比起来,无论是伴随着新科技东风
价开始飙涨的时代华纳,还是刚刚吞并了CBS集团的维亚康姆,市值都依旧保持在500亿美元以内,不及萤火虫集团的一半。
随着《商业周刊》对萤火虫集团的估值数据披露,很多媒体也不由地再次将目光转向艾瑞克的身家预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