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长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四十四章 罪人和功臣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呵呵,看怎么说了!”包飞扬说道,“倘若柳建功真的是那种不顾百姓死活,一心捞政绩捞虚名的领导,那么解决华夏科技大学一万多师生吃饭的问题,确实是有办法办到。可是呢,比起名声和政绩来,我认为柳建功更看重的是中江省几千万百姓的生计问题,所以呢,才做出拒绝华夏科技大学迁址到中江省的决定吧!”

“谬论!”小伙子不屑地说道,“增加一万多吃商品粮,就能影响到中江省几千万百姓的生计了?我看你是强词夺理!”

“是吗?”包飞扬笑了笑。一点都不生气,问小伙子道:“你是土生土长的中江省吗?”

“是啊?”小伙子望着包飞扬说道,“怎么了?”

“那么你有没有听你父母说过,中江省以前有一句很有名的顺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呢?”

“还有这样的顺溜?”小伙子怔了一下,摇说道,“我没有听说过。”

“嗯。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包飞扬点了点,“当时我们年龄都很小,那段子又太艰苦了,有很多老都不愿意回忆那段苦子,也就很少和自己的孩子们说起。”

“飞扬。我听说过,我父亲当时就对我说起过那段子。”孟爽在一旁言道,“当时几乎是顿顿红薯,他胃里整天都泛着酸水。以至于到现在红薯成为他最讨厌的食物,甚至我妈如果在菜市场不小心买了红薯回来,他都会当场翻脸的!”

“说起这个,你爸爸和我爸爸倒是很像。他也很讨厌吃红薯!”小伙子听孟爽这么一说,顿时想起来了,连忙附和道。

包飞扬点了点,又说道:“别看我们中江省现在是产粮大省。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粮食调出去支援其他缺粮省份。可是在八十年代之前呢,中江省可是有名的缺粮大省,粮食不能自给,即使每年中央想方设法从其他省份给中江省调大批粮食。中江省的粮食缺依旧很大,连老百姓的温饱也无法解决。以至于大多数百姓都要靠红薯来充饥,这才有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民谣。”

“不是吧?”上铺的小伙子还是不敢相信。

“怎么不是?”包飞扬说道,“前一段时间天源市搞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我顺便也查阅了一下中江省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自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之初,中江省就是严重的缺粮省份,当时的粮食总产量仅有一百四十亿斤,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也就是华夏科技大学打算迁址到中江省的时候,中江省的粮食产量也才刚刚突两百亿斤,听着数量似乎不少,但是被中江省当时六千多万一平均,均占有粮食还不足全国均水平的一半,再加上粮食加工成面、大米等实际供应的粮时的损耗,均占有水平更是可怜。那个时候中江省领导最大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从省外筹集粮食调省内,以维持六千多万中江省民的最低粮要求。可以想见,这个时候,忽然间迁移来一所重点大学,一万多名师生的粮和副食品的供应,会给中江省造成多大的压力。”

小伙子虽然还有些不服气,但是难得没有立即出言反驳包飞扬。

“咱们来算一笔细账,”包飞扬看出了小伙子心里的想法,说道:“一万多名师生,加上教职工的家属,一共按照一万五千来算吧。按照当时的供应标准,一个一个月大约是三十斤粮,这算下来一年就需要中江省额外筹集五百四十万斤粮。而当时呢,一斤粮能够换五斤红薯,一个农村,一天也就是一斤红薯加一些野菜树叶之类的就可以勉强过火。如果能够把这五百四十多万斤的主粮指标省下来,那么至少可以让中江省多养活七八万。再加上需要给这一万五千多每月提供的油票、票、蛋票、布票之类的各种票证,换成粗粮,至少还能多养活一两万。这么算起来,拒绝了华夏科技大学迁到中江省,中江省至少可以解决十万农民的吃饭问题……”

说到这里,包飞扬望着那个小伙子,“这还是大致的估算。实际上在加上华夏科技大学迁移的其他费用,比如教学楼、宿舍楼、家属楼等等的建设,节省下来的资源能够养活的远不止于此。如果换做你当时是中江省的领导,你是愿意拒绝华夏科技大学的迁,把省出来的粮来解决本省民的吃饭问题,还是宁肯愿意中江省十多万饿肚子,也要坚决把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呢?”

小伙子讷讷地,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真让他选择的话,他肯定是打算让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至于说十多万农民饿肚子,那关他什么事?只要他不饿就好了!可是当着孟爽和包飞扬,他实在是不好说出心中的答案。毕竟,这样的选择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

包飞扬也知道小伙子不一定赞同他的观点,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那个小伙子知道,柳建功并不是他所认为的那么目光短浅的领导。

“所以呢,我认为柳建功当初的选择根本不是目光短浅,”包飞扬说道道:“相反,他是完全站在中江省民的立场上出发的。我认为,只有像他这样设身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