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不是「仍旧贯」的老调子。——《老调子已经唱完》
“洋
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
,
格
产了!受
格
产的洋
崇拜的洋书,其价值从可知矣!但我读洋文是学校的课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对者,即反对政府也。无父无君之无政府党,
得而诛之。”“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
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
看你不起……。”——《论辩的魂灵》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
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这样的文字似乎放在那个时代都尖锐的讽刺,没有那个
能比鲁迅的文字更能毫不留
的揭露真相,让
现在看了依旧会鲜血淋漓。
即便也许会断章取义,但仍然担的起一针见血,发
省,并带着时代
传承而下——超越了原乡、超越了历史、超越了伤痕,获得了超越
的视野和更终极的关怀,这也许文学的本质。
1949年,我国成立,新时代开始,鲁迅的文字是是对万恶的旧社会的鞭挞,因为Chairman Mao的欣赏,鲁迅成为了
敬仰的三个伟大—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其影响力在一九六六年开始达到了顶峰,仅次于一
而已。
可以说是一
之下,万
之上。那时候几乎每篇文章,无论是出现在报纸上广播里,还是出现在街
的大字报上,都会在红宝书之后,引用鲁迅的话。
民群众的批判文章里要用鲁迅的话,地富反坏右
代自己罪行的材料里也要用鲁迅的话。“Chairman Mao教导我们”和“鲁迅先生说”已经成为当时
们的政治
禅。
有趣的是,WG时期“先生”这个词汇也被打倒了,是属于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坏东西。鲁迅
例享受了这个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待遇,当时全中国只有鲁迅一个
是先生,其他
都是同志,要不就是阶级敌
。
这个时候的鲁迅先生是无比光辉灿烂的,一个代表着永远正确和永远革命的词汇,也许他的生命达到了顶峰。
随着WG结束,改革开放,一个
、一个
的走下神坛,鲁迅先生也不在是一个时髦的政治词汇,但想必鲁迅先生是不屑的,因为那个时代,他真正的读者应该寥寥无几。
我想大概鲁迅先生会说:只是一个时代在起哄而已。
八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大抵上算是我国文学近年来最好的时代,而鲁迅先生也不再是个神圣的词汇,回归于一个作家,也回归于争议。
有
推崇鲁迅,觉得他坚持在那个世俗
神能够支撑的高度上,已经耗尽了他的生命,该是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
不满于教科书的灌注贬低和攻击,说他语言艰涩,隔着同一时代的大文豪们还差着几个等级。
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
们不在关注鲁迅的文字,开始津津乐道鲁迅的隐私,陆陆续续有关于鲁迅的故事和电视剧出炉,捕风捉影的研究起了鲁迅与四个
的恋
.....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鲁迅又变的有商业价值起来,笔下的
物和地名纷纷被用作餐饮和旅游业,甚至还有文雅的茶室或者流俗的KTV都有与鲁迅相关命名的包厢,不论是谁,都能搂在小姐,在这样的包厢里歌舞升平。
甚至我路过卖臭豆腐的路边摊,都能瞧见他的身影,那广告画是典型的鲁迅风格,这张语文课本上熟悉的的版画曾经被我无聊的篡改,那是鲁迅抽烟的经典照片,我十分洋气的给他加了墨镜和手枪,像是007的造型。
而眼下,他被小贩们把香烟也改成了臭豆腐。
不知道鲁迅有没有后
,能不能够索取一些版权费,大概是不能,版权这个东西.....其实也与我无关不是?
看新闻,鲁迅已经渐渐消失在课本上了,先生的在我国的命运,从一个作家到一个
号,在从一个
号变成一个词汇,最终从一个词汇变成了一个玩笑。
下一部呢?
我害怕在这样下去,鲁迅也要被封了。
这时我不禁又想起了《狂
记》的开篇: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
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