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左一句平西王又一句平西王,心中也生出怒气,道:“你说的是,国难在即,自然该
尽其用,父皇既然将社稷和宗社的安危托付给了本宫,本宫难道就一点主也做不得?这样吧,你立即去奔走一下,寻个言官,许诺他一些好处,告诉他,给本宫上一道奏疏来,起复李邦彦和程江。”
开福应了。
赵桓像是松了
气,便道:“去吧。”
………………………………………………………………………………………………………………………………………………………………
眼看就要过秋,汴京却是
糟糟的,各种流言流传在街
巷尾,不少富户已经举家南走,原本还以为是歌舞升平,现在看来,连皇上都走了,自己还留着不是作死?
太子监国,没有
弹冠相庆,倒是恐慌不断的蔓延,这时候,倒是有
想起了沈楞子的好来,沈楞子虽然
品差了那么一点,还经常做些莫名其妙的事,总是让大家心惊
跳,可是谁也不会忘记,那远从西夏传来的捷报,但凡这时候只要平西王在,时局也不至于
到这般地步。
朝中
象也显现出来,有言官上疏,请太子起复李邦彦、程江二
,这奏疏刚刚递上去,立即引起轩然***,杨真当即反对,至于石英、周正等
,也都站出来。也有一些首鼠两端的,心里早已猜测这多半是太子的主意,眼下太子监国,岂不正是投机取巧的时候?便也有
支持,声称二
并无大过,值此国难的关
,何不起复二
,令二
将功补过,为国效力。
一连几
,满朝都在相互攻讦,为了这件事,争得火热。最后赵桓站出来,一面安抚杨真等
说,这二
皆是罪臣,岂可起复?另一面却又道,不过本宫看他们颇有些才
,暂时启用,进东宫辟为太子舍
罢。
太子舍
不过是七八品的小官,这般做,倒有些和稀泥的味道,却又让杨真等
一时寻不到漏
,又念及到这个时候把
力拿去争两个犯官,根本没有必要,因此最终选择了沉默。
程江、李邦彦的起复,却也让不少
明白了赵恒的意思,就在起复的第二天,程江上疏,俱言
真
强盛,不可力敌,既然
真
已经取契丹
而代之,那么大宋就应该遵循祖制,按对付契丹
的办法去对付
真
。
这篇奏疏可谓是曲线救国的典范,恬不知耻的把祖制都搬了出来,意思是说大宋的先皇帝们既然可以屈身去向辽国求和赠送岁币,为什么现在反而不可以向金国议和呢?这是大宋的光荣传统,是坚定不移的国策,谁要是反对,就是不敬祖宗,不尊祖法,是别有用心。
朝中哗然了!
这份奏疏递到门下的时候,据说杨真不顾规矩,直接将程江的奏疏撕成了两半,当场大骂:“误天下苍生者,必此
也!”
不止是杨真,石英等
也纷纷跳了出来,开始对程江进行围剿,在他们看来,这份奏疏
险到了极点,一旦不能将程江打压下去,那么势必会有更多的
哗众取宠,到时候莫说是同心协力抗金,只怕这朝廷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去用在战和之争上。
而这时候,赵桓的态度十分暧昧,事
过了三天,他没有表露任何的态度,便是朝议之时,也是无动于衷,既不支持,也没有明确的反对。
程江毫发无损,虽然被无数
抨击,却仍然是他的太子舍
,甚至是朝议之后,赵桓突然叫过新任吏部尚书,向他征询:“程江以疏忽职守戴罪请辞,大
认同吗?”
认同不认同,反倒问起别
了。可是傻子都知道,太子这是告诉大家,他不认同,程江无罪!
争端到了这里,远远没有结束,程江的奏疏虽然没有起到效果,可是也告诉了许多
,谈论议和是没有罪的,太子不会见怪。接着,第二个跳出来的是李邦彦。
李邦彦递上了奏疏,这老辣的权臣手段明显更加高明,奏疏中并没有论及到任何战和的问题,而是说,老臣听说太祖皇帝在的时候,曾与契丹
战,糜费国库巨万,却难以取胜,结果不得不与契丹
议和,称为兄弟,自此,宋辽虽时有
恶,却多是相安无事,这样的
况已经有百年之久了。老臣近来读了许多书,书中都说,那些喜好彰显武力的君主,就算是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最后也往往糜空了国库,使得
民变得困苦,民生维艰,天下的百姓都变得穷困潦倒,国家虽然扩大了疆土,结果却得不偿失。因此,老臣不由发出感慨,好战者,必亡也。而今天下在陛下的治理下,
民殷富,安居乐业,这使老臣很是忧心,若是有好大喜功的
,不去珍惜现在的太平,而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丰功伟绩,太平还能够维持吗?百姓还能够安居乐业多久?
够狠!
这份奏疏可以算是指桑骂槐的典范了,以一种忧国忧民的
吻,处处针对当下主战主和的争议,冠冕堂皇,直接将主战的臣子暗喻为好大喜功不体恤民间疾苦的
,从而衬托自己的忧国忧民。
李邦彦的上疏,算是真正拉开了主战主和争端的序幕,一连数
,朝廷连
朝议,都花费在这些
水之争上,先是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