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动力王朝

关灯
护眼
第942章 MPC—75的进展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说到这儿,该记者一脸的得意和自豪。

果然,这话一出,在场的几位记者全都惊了,纷纷问道:

“真的假的?”

“是啊,真的假的?”

“这么快就进原型机制造阶段了?这么也太夸张了吧?”

“老刘,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从哪儿得到的消息?”

…………

不怪这些记者们的反应这么激烈,实在是润华实业与德国MBB公司合作的这个MPC—75飞机可是咱们国家能够生产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具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民航客机,载客量跟波音737、空客A320这些主流的中短程线飞机差不多呢,使用的也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发动机(虽然是引进的前苏联库兹涅佐夫设计局的发动机,但既然是引进过来了,那自然就是我们自己的),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们自己的大飞机了,比起麦道—80这种纯粹给别当代工组装工厂的主儿不知道强出了多少倍去。

也正是因为这款飞机的意义如此重大,所以记者们才对这款飞机如此关注,此前媒体们对这款飞机不怎么报道,一个是润华实业的嘴很严,对这款飞机的进展况闭不谈,另外一个,也是大家心里一个下意识的、谁都不肯说出来的想法:败品。

这些年来咱们国家其实一直都是无比渴望进民航客机这一领域的,从早些年的运—10到后来的麦道—80、用运7运输机改的客机,都可以看做是咱们国家为进民航客机这个领域所做的努力,但运—10说实话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飞机,共和国当时的经济况、工业况和科技况也支撑不起来;

至于麦道—80,那是公认的一个“学费”项目;

从运—7运输机发展而来的运七客机只能算是支线飞机,距离线飞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所以数来数去,似乎只有润华实业与德国MBB公司合作的这个MPC—75是最接近的一次了,项目进展到现在,甚至可以说是咱们的一只脚已经迈了大型民航飞机的门槛,但越是这个时候,大家就越谨慎:不能随便说话,小心败品啊。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央视的这位记者说出了润华实业开始制造原型机的时候,大家才这么惊讶。

“就刚刚啊,”央视的记者得意的道:“刚刚我跟陈董的秘书聊了几句,你们没注意到吗?”

几位记者面面相觑:注意是肯定注意到了,但你竟然问了这个?当然,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怎么你问了,李秘书就回答了?

“嘿嘿……”能得到这样的消息,央视的记者也很得意,嘴上却是谦虚道:“我就是随便这么问了一嘴,没成想李秘书就告诉了……嗯,李秘书还说,等这次的职仪式后,他可以带我们去车间看一看,不可以带摄像机,不过可以带照相机。”

我擦!

跟着这位记者来的其他的央视同仁们,包括摄像助理、灯光师、摄影师之类的员,一个个激动的眼睛发红,可其他媒体的同行们就不了:凭什么啊?凭什么这种好事总是落到你们上?就凭你们是央视吗?

看着同行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央视的记者们真想指着对方的鼻子趾高气扬的告诉对方:是啊,就凭我们是央视啊,我们央视就是这么牛X,你们能咋地?咬我啊?

当时刚刚这位故意炫耀的记者更懂得世故,反正装X也装完了,卖大家伙儿一个也不错。轻咳了两声,他提醒大家道:“咳咳……大家也不用着急,既然润华实业允许我们参观和拍照,说不定大家也有机会,不过眼下这个事……”

对啊!

能当记者的,那绝对没有一个智商不够用的,刚刚只是一时急没反应过来,现在被央视的这位老兄一提醒,大家的脑子立刻回过神来:只要这次大家帮润华实业多说说好话、多吹捧两句,回再申请去采访一下,润华实业总归是要给点面子的吧?

那些在单位里有着“笔杆子”称谓的记者,已经开始润色着腹稿,盘算着这次的职仪式之后应该帮润华实业吹捧一番了——只要能得到采访MPC—75的机会,节什么的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去。

不过眼下的重点,可不是这个,而是向提点自己的李哥表示感谢:

“李哥,谢了,回来我们哪儿可千万给兄弟说一声,兄弟给你办招待。”

“对对,李哥,来我们哪儿你也千万提前打个招呼,吃住啥的我肯定帮您安排好……”

“李哥……”

…………

大家伙儿谁不知道李哥这够意思,不断与润华实业的关系一直都不错,而且据说他与润华实业的不少高层都有,与这么一位脉关系宽广还不小气的同行打好关系,怎么说也不是一件坏事吧?

“好好,大家客气了,客气了……”

……………………

大家都知道陈耕向来出手大方,但当看到润华实业拿出聘请这42位专家的“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