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峡,是分隔钢铎王朝与欧洲大陆,并连接大西洋与北海的一处海峡,长560公里,宽240公里,最狭窄处仅宽34公里。
现实中,两国在最窄处修建了海底隧道,称之为欧洲隧道。
因为英吉利海峡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连通欧洲陆间海的海域,所以自古即是兵家战略要冲,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钢铎王朝的皇家舰队,其中的两个编队就驻扎在此。
对皇家舰队而言,守住英吉利海峡,就等于守住了钢铎王朝的海上生命线,让钢铎王朝在欧洲事务上可以进退自如。
鉴于欧洲战局的转变,近期,钢铎王朝已经有意将留在欧洲战场的军队撤下来,以坚守本土为第一要务。
这种时候,皇家舰队对英吉利海峡的巡航就更严密了。
意外还是发生了。
四月一
上午,已经全数更换为铁甲舰的大夏大西洋舰队,其中的两个编队突袭英吉利海峡,掀起一场大海战。
这是大西洋舰队跟皇家舰队的第一次
锋。
论兵力,海战水准以及航海水平,两大舰队可谓不相上下,指挥钢铎皇家舰队的也是历史海战名将纳尔逊。
基本旗鼓相当。
大西洋舰队强,就强在武器装备上。
换装之后的大西洋舰队,形成了铁甲舰、战机、魔动力潜艇三位一体的空间立体作战体系,已经隐隐有了后世航母舰队的雏形。
相比之下,限于资源跟劳动力,钢铎皇家舰队的战舰还有一半是风帆战列舰,并未全数更换为更先进的铁甲舰。
这很好理解。
以大夏全面开花的工业实力,当初为太平洋舰队换装都花了近一年的时间,钢铎皇家舰队能有如此进展,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武器装备上,大西洋舰队占据压倒
优势。
这也是为何,在大夏重新获得地中海控制权之后,钢铎皇家舰队根本不做任何表态的原因之一。
因为没有介
的底气啊。
海战的结果可想而知,面对大西洋舰队的突袭,钢铎皇家舰队虽然应对有度,纳尔逊也是指挥若定,但是经过近六个小时的鏖战,终究还是败下阵来。
其中的凶险与
彩,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钢铎皇家舰队的溃败,就像一枚刺眼的信号弹,划过欧洲夜空,势必要对已经暗
汹涌的欧洲局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事实上,后续影响已经在发酵。
当天下午,在大西洋舰队的掩护下,曾国荃指挥幽灵军,悍然在钢铎王朝沿海登陆,兵锋直指钢铎王朝的都城——艾维克堡。
三十万幽灵军,对眼下的钢铎王朝而言,简直是致命的。
限于
弱势,钢铎王朝在巅峰时期,总兵力也不过四十万。
经过非洲拓荒的挫折,欧洲战场的持续消耗以及本土抵御
耳曼王朝的
侵,即便过程中有过两次征兵,真正的可战之军已不足二十五万
。
至于刚招募的新兵,不提也罢。
更加糟糕的是,钢铎王朝的二十五万大军中,还有将近一半,也就是十二万大军还留在欧洲战场,为白银之手的欧洲战略“瞎忙活”。
也就是说,钢铎王朝真正留守本土的军队,只有可怜的十三万
。就算加上地方警备部队以及新兵,钢铎王朝在本土的总兵力,也无法达到二十万。
这是一个非常让
难堪的数字,完全
露了钢铎王朝的致命弱点。
虽然这十三万大军装备
良,训练有素,可也无法一边围剿
侵的
耳曼大军,一边还能应对大夏军的
侵。
一场大风
,正向钢铎王朝席卷而来。
国土面积小,战略纵
基本没有,
凋零,孤悬海外......
在这个技术无门槛的游戏世界,钢铎王朝别说复制历史上大英帝国的辉煌,能否守住老本,都还得看别
眼色行事。
不然的话,威廉也不会砸锅卖铁,咬牙支持组织进攻
耳曼王朝了。
只有确保欧洲的安宁,才能有钢铎王朝的安全。
可惜,兵少体弱的钢铎王朝,根本无法左右欧洲战局,只能随风摇摆。
威廉现在怕还不知道,他那留在欧洲战场的十二万大军,早已经被亨利悄悄献给了
耳曼王朝,作为
后进身之礼。
悲哀!
在黑蛇卫的侦查下,钢铎王朝的软肋自然毫无保留地
露在欧阳朔面前,这才有了“锻钢计划”的诞生。
钢铎王朝,正是大夏影响欧洲大陆的一个最佳踏板。
如果能够攻占钢铎王朝,对大夏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多了一块海外领土,而是有着更大的战略意义。
其一,以钢铎王朝为踏板,大夏可控制英吉利海峡,进而控制北海。
如此一来,欧洲诸王朝的出海
基本被大夏控制,他们赖以生存的大西洋贸易,将被大夏死死锁住,毫无动弹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