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白露,路上行
凄凉。
小桥流水桂花香,
夜千思万想。
心中不得宁静,清早览罢文章。
十年寒苦在书房,方显才高志广。”
这是一首诗词,来源已经不可考了,也不知道是谁创作的。只知道相声演员在说单
相声的时候会经常拿这首词来做定场诗,据传闻,这首词是某位姓郭的相声前辈传下来的。
大家也一直都在用,这首词很巧妙,它每半句的
一个字都是上半句末尾的字的组成部分,而且整首诗的读音也非常巧妙,逻辑重音是层层递进的,非常适合做单
相声的定场诗。
何向东在说单
的时候,也经常用这个定场诗,也因为何向东经常用,所以这首诗还蛮火的。
平时读读念念倒是也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现在何向东要出国做巡演了,再来读一次就有着不同的味道了。
“十年寒苦在书房,方显才高志广。”这说的不就是何向东的向文社么,十年寒苦,终于迎来了万众瞩目的今天。
04年是何向东的转折之年,因为何向东和向文社是在04年火
京城的,而后他也一直红到了现在。
09年也是何向东的转折之年,向文社在今年遭逢大难,幸好平安渡过,而且也浴火重生了。
现在他们又做成功海外商演了,他们迈出了传统相声史无前例的一步,向文社也要掀开新的篇章了。
0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现在传统艺术式微,向文社此举无疑是有很大鼓舞意味的,所以何向东和向文社也在网络上被
称为是“传统艺术最后的荣光”。
……
北京国际机场。
今天是向文社去往旧金山的
子,参加商演的核心演员都在了,向文社行政团队那边也出了几个
跟着,环天传媒的
也在。
今天是向文社的大
子,也可以说是相声界的大
子,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曲艺的大
子。
机场的候机厅里面也挤满了来送行的
,有向文社的一些孩子们,也有相声界的一些前辈们,还有一些记者媒体,当然也免不了那些可
的向文社
丝们了。
何向东一行
慢慢走着,他们在后面跟着,前面就是安检了,何向东停下了脚步。
何向东转过身对后面的
说道:“诸位,就送到这里了,我们也要上飞机了。感谢诸位相送,我向文社定然不辱我们中国艺术的名
。”
众
微微颔首,纷纷献上了临别赠言。
跟何向东相熟的那些前辈也都在,石先生、楚城等
都来了,高秉生也在,只是高秉生没有说什么话。
何向东也跟他们临别寒暄了几句。
有记者问道:“何老师,说两句再走吧。”
闻言,何向东扭
看那记者,好多
都在看他,何向东突然有些出神。
这一刻,何向东突然觉得自己的心境有些变化。
在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是民国时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列强用炮火打开了国门,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全面被外国列强碾压。
所以别看现在有很多种崇洋媚外的
,可是那个年代却是严重太多了。许多仁
志士甚至都提出来要****,他们认为只有****才能救中国。
现在是有不少
崇洋媚外,但是有谁敢说要****了?可是在那个年代,这个想法就非常吃香,他们甚至要把中国汉字都换成英文。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京剧自然也是首当其冲了,当时就有许多文化
在骂京剧落后粗俗不堪,应当立即取缔,换成国外的高雅音乐。
这就跟骂向文社的相声三俗是一样的,不过幸好现在国家政府非常看重传统文化。
当年的艺
本来就是下九流的行业,然后又被那么多所谓的文化
骂街,艺
们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当年梅兰芳先生就是因为这样的批评声,他才决定远渡重洋,把京剧带到海外去,让外国
看看中国艺术到底是不是粗俗不堪,让外国
看看中国艺术到底有没有魅力。
也让那些所谓的有超前眼光的中国
看看中国京剧到底是不是粗俗艺术,让他们看看中国的艺术到底有没有价值。
为了这次远洋演出,梅兰芳先生把所有的家底都拿出来,又接受几笔赞助,还特地公开演出很多场,这才赚够了出国的费用。
最后,梅老板出国了,中国京剧在美国大方异彩,尽管美国
听不懂中国话,也看不懂中国京剧,但梅兰芳的名号还是响彻美国了。
尽管那时候的美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最大的经济危机,可梅兰芳在百老汇的演出票价还是被黄牛炒到了突
了历史最高值。
梅兰芳先生真不愧是一代名伶。
消息传回中国来,当时的演艺界大为振的,所有的艺
都感觉自己的腰板挺直了许多。
谁说中国艺术比不上外国艺术的?
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