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开五眼神通的,才知道龙的真面目。
不过,中国所画的龙,
上有角,身上有鳞,眼睛突出,嘴
很大,有胡须,有四足,身很长,尾很短。画龙的
,只画龙
不画龙尾,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有神秘之感。
《证异录》的最后,炼烟祖师给了这样的结语:“诸多实证查考,龙之一说似乎较之金丹成仙更接近真实一步,可仍无法铁板定案。失望之余,也让炼烟族更加专心丹药弃永生而择长生一途。”
从种种迹象看,建造地室和整理族谱的最后一代祖师,应该是距今四百多年的明朝。作为那个时代、那个文化背景的古
,能说出以上如此中肯的话,实在难能可贵。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上从皇帝下到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不认为“龙”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不要说古,看完《证异录》后,连思想原本反叛现代的朝歌,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神话的看法了。
因为从当代公认大德高僧宣化上的亲身证言看,他几乎没可能用自己的名誉来欺骗世
。
况且从考古院研读考古资料中,朝歌也体会到古
做学问的态度,远比现代
认真严谨。
虽说在很多地方给未知事物蒙上许多神话色彩,但绝非空来风、捕风捉影,其背后一定是有现实依据的原形。
那么,如果如此传奇神物般的龙是真实存在过的话,是否就可以侧面证明神仙的可能呢?
朝歌一时心绪有点亢奋,又有点。静静调息一阵后,才拿起了最后一本奇闻《证药录》。
《证药录》是对天下奇药异的记载考证,因为炼烟氏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炼就长生丹,所以其中考证对象主要有三类─
参、何首乌、灵芝。
论参第一:山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土质过于
燥不行,过于
湿不行,太阳晒到不行,不见阳光不行,大雨浇淋不行,湿度不够不行,必须是伐掉树木以后的腐殖土才最好。所以上品野山参只适合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生长。
总而言之,能出上品老参的地方,一定也是上品风水宝地。而此风水宝地的位、
形、土质、水品,又决定了
参的五行所属,只有详细摸清了
参的内在属
,才能在炼药时配伍得当,否则只能发挥
参功效的万分之一。
世间常见富贵家服食宝参不究属
,实为
殄天物,如同有
得了一万颗绝品珍珠,却随便买了一根萝卜炖汤喝了。
看到这里,朝歌总算明白,为什么每匣参里面都在那张特制古宣纸上,详细记录了
参的各项指标,原来竟是方便后
详细辨清
参属
,以便在炼制长生丹时让
参能发挥最大功效。
小小的一棵参,从发芽、成长、被发现乃至到挖掘,都充满了玄而又神的传奇,朝歌一时好奇,去药室中打开了几匣
参,展开熟宣古纸,每张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尤为新奇。
元代初期,有竟在长白山森林中的大树上,发现了一棵茁壮生长的野山参,使采参
感到万分惊奇。
因为从以往上千年的记录中,还从没有过树上长参的记录,因为
参对土质的要求太苛刻了。
采参就爬上大树,仔细观察,只见
参长在树
与树枝相
的小
里,
内有树叶腐烂而成的腐殖土。
随之一个疑问困惑住了采参:是谁将山参种子种到这小树
里的呢?
后来经过仔细勘察,在这棵大树的根土里竟然挖出许多骨来。
从山民那里多方探听后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个传说,就在这附近曾经居住过从远地迁居来的一户采参,据说采参的本事是祖传的非同一般。
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迁居此地后,这户祖传采参家竟然终其三代
也没挖出一棵
品的老参。
也许是无颜再回故乡,也许是心有不甘,这户家三代
都葬在了此地,没准,这棵长了奇参的树下骸骨就是这户
家的。
由此便产生了另一个盛传之说:这棵老树奇参,是采参三代不甘失败的魂灵守护而成,夺天地造化,吸
月
华,参成之
,既是三代
升天之时。
由此,这棵老树奇参便成了神物。
后来此参辗转被炼烟氏得到,为求究竟,炼烟氏还曾对这棵奇参做了认真实地考证,却得到另外一个可能的猜测。
据考证分析,把种子种到树里的种参者,很有可能是
参鸟,
参鸟
吃
参果,吃后将参籽拉出来恰巧便到树
里。
内有树叶、杂
烂成的土,加上适量的雨水和树浆,则长出
参来。
也有可能是松鼠、花栗鼠所为。
花栗鼠也特别愿意吃参果,它们只能消化
参果的外皮果
,而果
里面的
参籽则被排出体外。
花栗鼠常在树上生活,将参籽碰巧拉到树
里也是可能的。
参籽特别怪,只有经过鸟、鼠的腹中走一次进行“发酵”才能出苗生长,否则还不出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