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她近
的大体表现,便教导她要谨守闺训,循规蹈矩,以报君王,云云。魏莞一一端正应了,态度倒是一如既往地淡然。
康熙见状便打了圆场,说国维久不见外孙
儿,不必这样严厉,又问起魏莞平
的功课
红等事。知道她擅长琴棋书画,便当场叫她写几幅字来,然后才回转
去搭理其他
。
淑宁原本见康熙皇帝似乎只顾着与国维祖孙说话,竟把桐英与自己晾在那里,不知是什么缘故。但见桐英不慌不忙地候着,似乎胸有成绣。她相信桐英必定有他自己地理由,便也耐下心来,静静等候。
康熙打量了淑宁几眼,便用手指了指桐英。问:“你可认得他是谁?”淑宁忙施礼答道:“回皇上,
婢认得,这是简亲王府的桐英贝子。”康熙“嗯”了一声,又问:“你是怎么认得他的?”
淑宁心下一惊。不知他这样问是不是知道些什么,只能沉住气答道:“回皇上,
婢的父亲曾在奉天任官,因哥哥要进学。便让他拜了一位师傅。恰巧桐英贝子也拜了那位先生为师,便成了同窗好友,平
里时不时约了一同去骑马
.
康熙似笑非笑地望望桐英:“哦?看来还是青梅竹马啊。”桐英傻笑两声:“
才跟她哥哥是发小嘛。”康熙哼了他一声,才问淑宁:“说说后来怎样?”
淑宁忙道:“后来
婢的父亲任满回京,又带了家
到广州上任。唯有哥哥一
留京进学。先是在家族学。后又被荐
宗学为伴读。桐英贝子回京后。两
得以重逢。只是当时
婢随父母在广州,并不曾见。其后
婢的父亲丁忧回京。贝子爷却又回奉天去了,直到前年秋天他回京时路过
婢一家在房山的别院,才再见到。”
康熙顿了顿:“秋天?你记清楚了?不是冬天么?”淑宁心念电转间,答道:“是秋天。”说罢就看到旁边站着的桐英下垂的左手悄悄比了个大拇指,心知自己赌对了。
桐英摸摸
,不好意思地对康熙道:“皇上,就是……那一回。
才还是在他家园子里写地折子呢。他们兄妹两个都帮着打了下手。”
康熙再度摆出一幅似笑非笑的模样,桐英
笑两声便没再说话了。前者便转
去看魏莞的字写得如何,过了半晌才回过
来,对淑宁说:“你也学过些琴棋书画吧?方才这小子说,他画画时你给他打下手,不必他开
便知他要什么笔什么墨,真真象是他肚子里的虫似地,可是真的?”
淑宁有些黑线地道:“是桐英贝子谬赞了,许是
婢见过几次他画画,因此知道些他的习惯罢了。”
康熙对桐英笑笑:“那就试试看吧,就在这里画,让我瞧瞧你小子有没有欺君。唔,那边莞丫
画了荷花,我看……四月里的牡丹开得好,你就画那个好了。只是不许你出声告诉她要用什么笔墨。”
这这这……算是故意为难么?没有实物地
况下画画,并不奇怪,但要另一个
就这样猜画画的
要的是什么笔墨……桐英哥,你什么时候得罪康熙皇帝了?
淑宁更担心的是,听起来桐英似乎是在向皇帝暗示自己与他地关系,但皇帝的反应却说不准,如果这次配合得不好,会不会影响了两
的未来?
她忧心地望了桐英一眼,他却给了她一个安抚地眼神,镇静地展开画纸,手在纸上摸索着,似乎是在定布局。淑宁
神一振,也集中了
神,一边留意桐英手掌地动作,一边添水磨墨。
等到桐英停下手上地动作,进行具体构思时,淑宁开始准备颜料了。历来画牡丹,颜色多是红、
、黄、白四色,也有可能是蓝,叶子要青色,也许还要用上赭色。她一边想着,一边将这些颜色调好,用小白瓷碟盛着,按彩虹色的顺序一字排开在桌子右侧,又在笔洗中灌满水,然后根据纸地大小与方才看到的大置布局,挑了一支笔。
桐英构思完,一伸手接过笔,蘸了红色落在纸上,廖廖几笔便画出几个花瓣来,显然画的是写意。淑宁在边上一边看,一边思考着接下来他会用什么,看准了时机便递上去。
她递准的时候居多,但也不是没有弄错过,只是桐英机警,将错就错,总能混过去。淑宁暗暗惭愧,越发用心。到了后来差不多画完时,桐英不慎滴了滴墨在画上,正为难间,还是她递了支蘸了赭色的细笔,提醒他将那墨点改成了蜜蜂。
待画完成时,康熙早已品评完魏莞的字了,过来瞧了瞧,取笑道:“牡丹本来最是富丽堂皇,你居然画的不是工笔?”
桐英却笑道:“
才本来擅长的就是写意花卉,若是工笔,只怕画到天黑还未画完呢。”
康熙冷哼了声,回
夸了淑宁一句,又对国维道:“两个
孩子都不错,你们家的
儿,果然也是好母亲。”国维忙谦虚几句。康熙摆摆手,叫了声“璇玑”,门外走进一个宫
来,与寻常宫
一般打扮,只是衣服上多了几道镶边,又在
上挂了一串流苏下来。
她听从皇帝的旨意将赏赐
给淑宁与魏莞两
,淑宁得了一盒上等湖笔,魏莞则还要再多一个砚台,两
齐齐跪谢过,康熙便让她们回去了,过了一会儿,才转
对桐英笑骂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