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也纷纷开始吃饭。
和之前每一次一样,所有
全都守在窑炉旁,等待着命运来临。
以前他们还会感到紧张恐惧,如今都已经心如止水。
虽然还是很期待,却也能在略带忐忑的
况下谈笑风生。
时间过得很快,又很慢。
夜,渐渐
了。
很多
困倦不已,纷纷以各种葩的姿势昏昏睡下。
陆子安坐在窑炉前仰看天空,浓云已经散去,天边挂着一
圆月,清亮而温柔。
就着这般月色,他坐在桌前,以清冶的行书写下了四个字:《钧瓷新解》。
在瓷文化里,有一个著名陶瓷艺术家,很多
都不陌生,那就是被国外陶瓷收藏家称为“陶圣”的唐英。
唐英自幼能文善画,在16岁的时候就被内务府选中,为康熙画制瓷器样稿。
这是一位在于瓷艺上极富天分,近乎天才的匠师。
他47岁才接触瓷器烧制,但是短短三年,他便已经熟悉了瓷器烧制的各个流程。
他仿制古瓷。
唐英仿制出的宋代四大名窑作品,如仿哥窑的金丝铁线纹、仿汝窑的冰裂纹,和原作摆在一起几乎可以以假
真。
他超越古瓷。
唐英擅书画,他大胆地把书法、绘画和陶艺相结合,把字画意境融
到瓷器烧制中,最终把瓷器的艺术水准推高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创烧新瓷。
唐英不但研制出仿古瓷器的釉料配方,还在这个基础上研制出新的釉料配方。
最让
拍案叫绝的是,唐英在器型上的大胆革新。
转心瓶和
泰瓶,是唐英艺术生涯里的巅峰之作,时至今
,也没有
能将其完全复制出来。
而唐英于瓷文化最大的贡献,却是他所编纂的《陶冶图说》。
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本用图文形式把陶瓷烧制的流程呈现出来,详细记载了陶瓷烧制的各个流程的书籍。
这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凭证,功在千秋。
【奉敕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
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炼灰配釉,曰制造匣钵,
曰圆器修模,曰圆器拉坯,曰琢器做坯,曰采取青料,
曰炼选青料,曰印坯
料,曰圆器青花,曰制画琢器,
曰蘸釉吹釉,曰镟坯挖足,曰成坯
窑,曰烧坯开窑,
曰圆琢洋采,曰明炉暗炉,曰束
装桶,曰祀酬原。
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
英所造者,世称“唐窑”。】
陆子安以《陶冶图说》为基准,重新编写了一部更直白、更详尽的书籍。
他在其中加
了自己对瓷工艺的理解,事无巨细地剖析了自己的研究过程。
图文并茂,言无不尽。
最引
注目的,则是陆子安对转心瓶和
泰瓶的研究。
转心瓶是一个形状看似平常的花瓶,它可以拆卸成两部分。
外瓶中央镂空,造型是莲叶荷花,内芯则可转动。
上有四名小童,下有亭台仙
,一旦转动,就如四名小童绕柱而行,仙
则驾舟穿越莲丛,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泰瓶则是把瓶身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二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勾连,可作细微活动,却又不可拆分。
寓意上下一体、天地
泰,是我国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为
巧、工艺最为复杂的制品。
时至今
,也无
能仿制出来。
最贴近的一次,是有位工匠仿制出了其形,花纹相同,但是瓶身却是相连的,不能活动。
陆子安经过反复的尝试和研究,终于制出了两件,也在这同一批瓷胚里面。
没有经过烧制,谁也无法确认会得到什么结果,所以陆子安也没有和任何
说。
三天三夜的烧制,陆子安从未歇笔,偶有睡眠,也很快醒来。
终于,在第三天的夜里,陆子安终于写完了这一叠宣纸。
一直
班候着的青年眼都没眨地盯着他,见他终于起身,连忙凑了过来:“陆大师……”
“嘘。”陆子安扫了眼睡着的众
,意思很明显:别吵醒他们了。
青年将陆子安扶到躺椅上,保持着书写的姿势太久,缓缓躺下来的时候,陆子安仿佛都听到了自己骨骼嘎嘣声响。
他恨不能就这样一觉睡过去,睡他个三天三夜才好。
只是下一秒,他猛然跳了起来:“住火!”
这一声,如晴空霹雳,惊醒了所有
。
负责守火的工匠连忙住火,犹自有些疑惑:“炉温还不够呀……”
“看火。”陆子安抬了抬下
:“火焰炽白,温度已经有130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