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晚唐浮生

关灯
护眼
晚唐浮生 第146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就是残无道,就是倒行逆施,反正话语权也在这些嘴上。

一番客套之后,总算将他们打发走了,邵树德又走到了正与符存审闲聊的李劭身前,笑道:“李仆当知某一直记挂着什么事。”

李劭哈哈一笑,从幕僚手中拿过一叠公文,到邵树德手上,道:“就知道大帅关心这个,皆在此间了。”

三茬作制试点,光启元年第一次搞,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上个月刚刚收获完毕,这会差不多已经统计出来了产量。

“六十顷地,收麦一万又九百斛……”邵树德仔细算了算,一亩地大概收了一斛八斗出

又看了看所用种子,每亩一斗半,种子收获比大概是:2。可以,这个收益率可以接受,甚至可以说非常不错了!

犹记得光启元年那会,种子收获比才:.5,这增产了整整40%啊。连续两年用大量牛粪肥田,用苜蓿、豆子固氮,终于取得了这个成果,可喜可贺!

“可以尝试密植了,一亩地若撒两斗种子,可收麦两斛四斗。”邵树德一拍大腿,振奋道:“或许会少一些,但亩产两斛多没问题。”

两斛四斗,如果是小麦,换算成后世的重量,便是253.44斤;如果是粟米,那么就是23斤。

这个产量可太高了!

唐代亩产,有高有低,京西北地区的军屯,基本都是亩产百斤左右。考虑到军屯是粗放式的经营,田间管理不善,如果耕细作,应该会高一些。但家那也是处地啊,多少年积累的肥力也不可小视,正常来说就百来斤的产量,至多50斤。

只有黑齿常之的河源军,军屯时“开营田五千余顷,岁收百余万石”,亩产为两石。,鄯州的地那么肥?

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就只有一石。

宋代也差不多。而且十一世纪开始北方气候转冷,十二世纪更冷,且北方山林坏得更加剧烈。更坑的是,还有为的因素,玩弄黄河,几次决。因此,即便农业技术相对唐代有所发展,但亩产竟然没有增加多少!

《范文正公集》卷八记载:窃以中亩一石,取粟不过一斛。

《宋史·食货志》:“大约中岁亩一石。”

这个一石,是宋代北方一茬粟麦的平均亩产。高的当然有超过一石的,比如从渭源到秦州成纪,“旁河五六百里,治千顷(上田),岁得三十万斛”。这个上田亩产可以达到三石,主要在渭州、秦州沿河一片。但别忘了,还有大量亩产低于一石的下田!

宋石比唐石稍大一些,但也大不到哪去,这个粮食产量可够坑的。

金国的产量也没进步。金宣宗兴定三年:“河南军民田,总一百九十七万顷有余,见耕种者九十六万顷余,上田可收一石二斗,中田一石,下田八斗……岁得九百六十万石。”

还是亩产一石。

别说唐宋了,便是到了清代民国,北方小麦亩产平均也只有一百多斤,农业技术是有进步,但没有本质的进步,劳动强度反倒比唐代时大了,但亩产没有根本的提高。

三茬作制能把亩产提高到两百多斤,相当于把普通的田变成了上田,仅此一项,就能让粮食产量增。

邵大帅凭此事,也可将镇内声望刷满,无敢反。谁反,群起而诛之。

“李仆,灵州全境推广,需要多少牛?”邵树德有些激动地问道。

“大帅,一亩地便需一牛肥田,没有牛,其他大牲畜亦可凑合,然不知效果如何。”

符存审站在一旁,定定地看着邵树德。

灵武郡王一来便直接询问农事,直接把他忘了,但他丝毫不以为忤,反倒有些感慨。

重农,总比耽于享乐好。

他看得出来,灵武郡王是真心想让每亩产量提高,这固然有争霸天下的因素,但百姓生活不也得到提升了么?何必分得那么清呢?

灵武郡王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超天下其他将帅。说句大不敬的话,这样的,才配得天下。

“一亩便要一牛,一万顷要一百万牛!”邵树德愣了一下,这尼玛去哪里找这么多牛?

百姓家里肯定有不少牛,但离一百万这个数字差得太远了,更何况全面铺开后,需求量很可能不止一百万。

他知道如今原上,牛羊的比例大概是:4到:5之间。有一百万牛,意味着至少有四五百万羊,这么多的牲畜,要多大地方来养活?

反正他知道如今的地斤泽巡检使辖区,以嵬才氏为首的诸部落大概有十余万,一百多万牲畜。普通牧民,家里也就几十大小牲畜,但这种不多。大部分都是穷鬼,给部落酋豪放牧,地位低下。严格平均下来,一个部落一个也就分到十多一点的牲畜。

把地斤泽辖区的牛全买光,也就二十余万

平夏党项大概十几万,绝对不超过二十万,按照这个水平算,也就二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