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再多看两眼。
村落里有七十余户家,是个大村了。
据随行的里正所言,此村原本都是羌种,文德元年来了十九户京兆府好畤县的移民,今年上又来了二十五户云阳县移民,蕃汉杂处,共同生活。
信步走向一间农家院落。门扉虚掩着,顶上缠绕着花藤,扁豆在藤蔓间随风摆舞。
院内有几株桃树,花已谢,果已落,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右边的菜畦之上,种满了芜菁,冬天仍能生长。如果粟麦收成不佳,有时候芜菁就得当主食。
菜畦周围种了一圈葱韭之类的调味品。到乡间集市上,可以售卖换钱。
菜畦右边是一处土坡,向阳的一面种了瓜。
“此屋主何在?”邵树德问道。
“男丁上河挖渠去了,健在割
拾柴,小儿应是在放羊。”
邵树德一怔,这才想起,废了柴捐的只有朔方镇,陇右、邠宁、河西三地,还是要继续的。这是典型的“赋外科敛”,作为户税附加税收取,柴
每年共需
十束,分批收取。
“此屋非新造,可是原天宝遗民所居?”
“回大帅,此屋户主罗三,本吐蕃之种。自言祖上是吐蕃大论,家道中落,那名字某也记不住,光启末改姓罗,兄弟五,皆在本乡为民。”里正答道。
“以后不许叫吐蕃遗种,此皆汉民也。”邵树德转过
来,严肃地说道。
辛辛苦苦编户齐民,你还要不断提醒家,你家祖上非汉
,你是吐蕃
,到底是何居心?乡
无知,嘴上不把门,可以理解,但里正乡老若也这么说,邵树德可不想饶恕。
羌种,基本上是最适合同化的族群。因为他们多多少少会一些耕作技能,容易编户,长相、血统也更接近汉。
胡就要分
况了。像回鹘这类长相接近汉
的还好说,沙陀、昭武九姓、龙家、粟特这类典型的白
种就要麻烦不少,首先长相就不一样。
不同的长相,等于是在不断地向自己和周围提醒,你不是自己
,同化效果自然会比较差。
说不得,还是得学朱元璋的办法,“色目不得自相嫁娶”,尽量避免其内部通婚。与汉
通婚者,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奖励,利用汉地庞大的
将其血统稀释,慢慢同化掉。
邵树德回忆了下义兄李克用的五官,似乎白特征极少,几乎看不出来了。这应该是其家族世代与汉
通婚的结果,以后西北那些部落,都可以尝试这么做。但手段得柔和一些,耐心一些,如果强制的话,可能会出
子,最好以奖励、鼓励为主。
邵树德并不担心。
按照后世西方的划分,东亚这片土地上,蒙古种还是占据绝对主流的,高加索
种只是少数,并且从汉代征服西域开始就慢慢减少,吐火罗
如今还有多少?
“今年一亩地收成几何?”亲兵搬来了椅、案几,开始煮茶,邵树德坐下后,又问道。
“渠边麦田,亩收一斛出。远一点的地方种粟,则有八九斗。”
“还算可以。”邵树德点道:“可有灾患?”
“说来也是了,自大帅收复河渭以来,年年风调雨顺,粟麦大稔,牛羊被野。”
“说实话!”邵树德一拍椅子扶手,加重了语气。
里正瞄了一眼亲兵腰间的横刀,咽了唾沫,道:“自光启末以来,这三年确实不错,不曾有大的灾患,尤其是雨水,还算充足。”
邵树德仔细盯着里正的脸,里正双腿有些颤抖,差点就跪下去了。
此应该没说假话,邵树德了然。
雨水,是事关生存的大事。
一般而言,当雨水较少时,大量土地会被闲置、撂荒,耕地转为牧场,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的方向发展。村庄下降,有些村子甚至会消失,水利建设荒废,洪水开始出现,土壤被冲蚀,尘土飞扬。
而雨水增多时,撂荒的土地又会被利用起来,百姓返回村庄,种植谷物,修葺沟渠。一开始两年,不需要太多水的粗粮产量大幅度增加,慢慢地小麦种植成为主流,畜牧业转向种植业,场改种庄稼。
如果连续多年不出现旱,那么农牧业经济甚至会十分活跃。
邵树德在村见到了一个酿酒作坊,主营葡萄酒,也有高粱酿制的,这是乡村经济恢复的标志。
文章、报告可以作假,但酒坊、磨坊之类的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乡村产业做不了假。萧遘总不至于在自己的必经之地上连夜建一个酒坊吧,没那个必要。
“连续三年大稔,可有一年积蓄。”邵树德说道:“这积蓄,河州萧相不会要你们的,正常缴纳赋税即可。不过这钱粮,可拿来修建陂塘蓄水。不然一旦大旱,尔等又要去当牧民吗?”
“大帅所言极是。”里正答道:“幕府李副使兼任都水官,这两年一直在大修陂塘。这罗三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