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响起了舂米声。『地址发布邮箱 ltxsba @ gmail.com』
大帅
住,李氏自然忙前忙后,曲意奉承。
今年新收的粳米熬成粥,刚在河岸边捡拾回来的鸭蛋,向阳坡上摘来的甜瓜,还有一些时令果蔬,看着相当不错。
银枪都善
之士十余
山,打了一些野味回来
给庖厨,今晚一起炖了。
邵树德一边与李氏族老品茗,一边闲话。
“渭州,在陇右诸州里算不错的了,比起通州应也差不了多少。”邵树德看着院中盛开的栀子花,说道:“李氏搬迁至此不过一年,便已扎下根来,如此勤勉,令
感慨。”
“州府亦帮了不少忙。”族老答道。
举族如同罪犯一样被强迁而来,恨吗?或许吧。但李氏有那个资格恨拥兵十万的灵武郡王吗?大家族有自己的处事哲学,无论何时,生存是第一位的。
邵树德则想起了移民实边的事
。
陇右新复之地,局势动
,
心不稳。这种地方,最适合的还是内地迁过去的丁
众多的大族。他们有充足的
力,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应对突发事件,比普通的百姓更适合在边疆地带开拓。
昔年汉武帝打击横行乡里的强宗豪右,邵树德则想把他们送到陇右诸州,尤其是新复的鄯、廓二州。
青海东北部这一片,是非常适合农耕的,当然也很适合畜牧。
后征战,击
的敌方大族,完全可以强行徙边,与羌
杂处,充实地方户
。一个大族成百上千
,可比零敲碎打的百姓、刑徒强多了。
通州李氏在渭州就
得不错,似乎可以效仿此例,在鄯州也推广开来。
边疆另外一大
来源就是降兵了。
当然降兵也分三六九等。不战而降的可得优待,野战失败后投降的也不用迁徙,但城
而降的,可就要重重惩罚了,全家迁徙青海、河西是必然之事。
邵树德其实已经很仁慈了。自古征战,守城一方往往能给攻城方造成巨大的损失,故城
后往往会被屠城。不杀尔等,只迁徙边疆,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局。
“今岁缴获羌胡牛羊马驼四百余万,朔方、陇右牛羊价格定然大跌,族老不妨遣
多收一些,用粮食换就行,慢慢养着,早晚见其大利。”邵树德端起茶碗,说道。
“大帅吩咐,无有不从。”
邵树德摇
失笑。罢了,不提了,省得让
家以为自己强行命令放羊呢。
地多
少的地方,不学会畜牧是不行的。天宝年间,一百多万
拥挤在魏州,每平方公里生活着53
,河陇之地,普遍只有个位数,有四个州甚至还低于一
。即便环境不如河北,但也不至于相差这么多。
相对应的,河陇之地百姓的富足是相当有名的。因为
均土地资源太多了,哪怕地上长了
,耕作不过来,只要会放牧牲畜,都能把那些
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
在李氏宅院住了一晚后,第二天继续东行,沿着渭水走。
渭州都作院最近很忙。都是甘州迁来的工匠,铁匠不多,营造宫室的木匠不少,于是邵树德下令,先帮着陇右幕府打制农用器械,发展地方生产。『地址发布页邮箱: ltxsba @ gmail.com 』
国朝以前,民间汲水、灌溉工具多用戽(hu)斗、辘轳、桔槔等传统工具,效率很低。国朝非常重视水利,有专门的水部郎中管理天下陂塘沟渠,并且也开发出了效率更高的汲水工具,即斗式水车和龙骨水车。
灵州黄河两岸,非自流渠的地方,使用的就是这两种水车。
此时的渭水两岸,已经立起了几座筒车。此车发明于隋代,兴盛于国朝。渭州都作院襄武分院在接到命令后,赶制了几具。此物可利用水流冲力汲水,浇灌田地,正所谓“连筒灌小园”是也。
筒车可大可小,既可以用在谷中涧流处,亦可用在大河之上。
军工企业为民间农业生产打制器具,在这个年代比较少见。不过都是抢来的工匠,邵大帅很想得开,就当没抢到好了,先让他们为民间生产服务。
不这样做真的不行。古代发明一种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推广。有的发明出来几百年了,但可能全国大部分
都没见过,都不知道。
戽斗商代就有了,桔槔春秋末年也有了,但到了国朝,也不多见。即便到了明代,徐光启还要在书里给
们科普这种东西,很多地方的百姓,还自己到河边挑水,而没有汲水工具可用。
国朝汲水工具推广最多的地方,其实是军屯田地,民间用得少,会制作此物的匠
更是少之又少。军屯荒废后,筒车之类的自然更少了。尤其是北方,连年混战,地方残
,灌溉系统
益荒废,器具更是匮乏得很。
另外,东西生产出来了,维护修缮也不能落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后续维护可能比生产制造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