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县走了走,看了看。
此时的扬州地貌,与后世迥然相异。
很多陆地还是沙洲、岛屿,很多地方还是淤泥沼泽,很多后世的县乡尚未出现在地图上。
邵树德其实早就知道这个事。但他依然徒劳地去寻找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发泄,一种愤怒,一种年老后产生的复杂心绪。
刚穿越时是什么心态?
被残酷的世道教训一番后是什么心态?
战场上侥幸生还,然后慢慢积累实力后是什么心态?
开国称制时是一种什么心态?
现在他,又是什么心态?
,其实很复杂,心中藏着善良、傲气、自尊、坚韧、软弱乃至魔鬼。
邵树德自己也说不清楚他现在是什么状态。
他只知道,离
生终点越近,他越觉得自己像是一
困在笼子中的野兽,惧怕衰弱后带来的病痛,想要求得解脱,但又留恋不已。
他做了很多改革,创立了一堆新朝雅政,但他却是一个不喜欢改变的
。
这些事
,都是他一开始就想做的,从未改变过。
世事风风雨雨,
生暮年的他终究是耐着
子在做,凭着惯
在做,靠着几十年形成的执念与可怕的习惯在做罢了。
四月初九,平海军数艘舰只抵达扬州。
当高大的水师舰船小心翼翼地靠近栈桥时,还引起了一波轰动。
尤其是那些大食商
,他们第一次见识到了东方的军舰战船,对高大的船体比较敬畏,开始正视这个国家的造船及航海技术——虽然离他们这种航海大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确实进步不小。
邵树德最后看了一眼掩映在田野绿树之中的扬州城后,便登上了船只,扬帆南下,横渡长江。
※※※※※※
四月的长江波涛滚滚,东流逝水,
夜不休。
乘船横渡长江,对邵树德而言是一种新体验。
他其实很喜欢乘船,但拒绝坐海船。
他不信任此时的航海技术,不想把小命丢在海上,哪怕可能
很小。
平海军调来的都是新式快船,可靠
上佳,长江波
也没大海那么凶猛,整个渡江过程甚至可以称得上平缓。
在京
上岸之后,他在江边逗留了很久。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渡
,位于后世的镇江,南京东侧。
北朝一旦攻取淮南,将兵锋推到长江北岸,下一步基本就是直取南京了。
南京一下,其他地方基本传檄而定,不用费多少劲。
而北军渡江的地点,基本就那几个,京
绝对是重中之重。
大夏治下的京
,没有多少军事属
,从表面来看,这绝对是一个繁荣的商埠——事实上,京
本来就是漕运节点。
江南各地的物资、漕粮自此进
长江,然后在扬州集散。这是中唐藩镇割据以后,朝廷在北方筹集不到足够钱粮的
况下,重新拾起的漕运路线。
大夏一扫割据群雄,北方钱粮自然手到擒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钱粮会在朝廷收
比重内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更别说此番税制改革,江东、江西二道需上供三分之二以上的钱粮,京
的重要
益增长。
“大势如此。”邵树德感慨一声:“江南之富庶,惯于消磨阳刚之气,直如蜀地一般,但对天下而言,又天下不可或缺。”
“少不
川”这个说法,北宋才第一次见史,但在此之前,
们又何尝没认识到呢?
江南与蜀地,其实差不太多了,都是一个盛产财富的地方。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蜀地较为封闭,江南没法独善其身罢了。
离开江岸稍远之后,邵树德并未急着去南京,而是习惯
巡视起了乡村。
他发现一个特点,即江南的农田普遍打理得十分不错。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耕细作。以菜畦为例,边角料般的数十步地,竟然也被
为分割成了好几块,种上了不同的蔬菜。
田垄被梳理得非常整洁,一看就经常打理。
眼所见,几乎没什么杂
,显然经常耕锄。
菜叶子绿莹莹的,看样子经常有
浇水、施肥。
田地中央埋着一个大木桶,里面积满了粪尿,臭气熏天。
农
的粪勺撂在地上,可能是看到有大
物过来巡视后,直接吓得跑路了……
这是一副与北方迥异的农业生态景象。
邵树德想起了太子曾经提
的一份奏疏,重点提及江南农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太子已经
刻认识到,与北方农民相比,江南农
的田地数量少得可怜,只能走
耕细作的路线。
他想到的办法是加强育种——与司农寺不谋而合。
后者培育的很多蔬菜种子,陆陆续续推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