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官员,朝廷也不允许他们接触。可以说,他们在中原是无依无靠的,很难勾连什么势力,故可以放心使用,就像唐代大量使用投降胡、番邦质子充当宫廷侍卫。
关键时刻,这些与外界利益牵扯少的侍卫们不会放水,遇敌会拼死力战,这就能争取到很多时间了。
前方的场之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
部丁壮翻身上马,开始了新一天的
练。
邵树德、邵承节父子二饶有兴致地看着。
走马骑、下马步
、披甲步
,以及这些年苦练的近战搏杀技巧,无一不向世
表明着,这是一支“画风”比较诡异的非传统
原部队。
“阿爷能给你的就是这些啦。”邵树德突然间有点意兴阑珊。
培养自己的军队基本盘、官员基本盘、侍卫基本盘,这就是部存在的意义。
九大行宫,数加起来
五十万了,如果好生经营,还是大有可为之处的。
太子听到邵树德的话后,心比较激动。
这一年多时间内,他不断巡视各方,增强威望,每到一地,百姓多竭诚欢迎。
两次整顿部队,大批东宫出身的将士进禁军系统。
这次又把部
给他了,太子可明确管理九大行宫,可见圣
确实是在一步步执行着自己的计划的。
兴奋之余,略微有点伤感。
父亲这么快就出所有家底,显然是对自己的身体有数,他不想在权力
接的过程中出什么岔子,故一步步下来,紧迫感十足。
一时间,太子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默默听着。
“明,你带天雄军与他们讲武。先给各部来点下马威。随后,朕会将所有千户以上官员召来,让他们拜见你。”邵树德说到这里,心中愈发坚定:“朕怎么做的,你好好学,诸宫
部,待你老了之后,还要
给阿狸呢。”
“儿遵命。”邵承节应道。
这还真是当传家宝来经营了。不过邵承节觉得很正常,他若登基,还会进一步控制九大行宫,并投
更多的资源,培养更多的
才——传家宝在传递的过程中,可不能褪色。
第09章 侍卫亲军
从整合京西北诸镇,开始东出以来,部就开始在中原参战。
他们的番号是“侍卫亲军”,一开始只有万余,后来慢慢增加。
这个番号还是很唬的,不了解内
的
乍一听,绝对以为这是邵某
帐下的
号
锐部队。
邵夏政权内部的当然不会这么以为。不过,在知道诸宫
部是大帅私产后,一般也不会过于为难他们,只让他们参加一些侧面战场的战斗,或者充当占领区的驻防部队,或者押运粮
物资。
李唐宾当年就是这么做的。
从河陇地区征发来的唱末、党项、吐蕃、羌等部族兵,在他看来是“野狗”,于是往死里用。最惨烈的攻城战便
给他们了,结果攻城而死、叛
镇压而死、开小差逃亡者不知凡几,“野狗”的部队编制经常打着打着就残了,然后再从后方招来新兵,补充编制。
诸宫部是“家狗”,李唐宾对他们的使用非常小心,堪称“
护”。到最后,就连邵树德都看不下去了,直接提点李唐宾,让侍卫亲军参加一些有价值的战斗。
这一上阵就是不归路。
侍卫亲军首次体会到了中原大战的凶猛、残酷以及令绝望的窒息。
敌军如排山倒海般阵列而来,我们万箭齐发,他们的阵脚怎么不动摇呢?
死一片,后排补上。
这边再发强弩,敌方死伤更多,阵型出现大缺
,后排再补上。
而等到敌方弓弩齐发之时,这边就崩了……
崩下去的,又遭到己方“万箭齐发”,
你大爷,这不是
着
送死么?
但战斗就是这样。
阵列而战,一方哪有那么容易崩溃?
真要打几下就崩,就不需要李嗣业袒冲锋激励士气了,就不需要马璘直冲敌阵舍命搏杀了。
侍卫亲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步步接受残酷战争的洗炼。若非朝廷赏赐丰厚,若非发下的器械甲具良,若非圣
选派了大量富有经验的军官来指导训练,若非禁军主力实在强悍,他们可能就坚持不下去造反了。
但的适应力是很强的。
安史之刚
发时河南
是什么表现?现在的河南
又多么能征善战?几十年下来,经历了两代
的侍卫亲军是越打越强,编制越来越庞大,从一万多
慢慢扩充至五万余
,征讨西域骁勇善战,战争间隙居然还服从命令屯田,让朝廷管钱粮的官员喜不自胜,让圣
万分满意。
这就是邵氏私产,意图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宝。
嗯,原上传来一阵散
的呼喊:“败了!败了!”
邵氏传家宝在讲武中,面对天下第一强兵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