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的民户,籍贯在各自的州县,有身自由,可以考学。
隋炀帝时期出现了一点反复,这货挺喜欢音乐舞蹈的。但老子留给他的官方音乐机构里没几个,而且也不怎么符合他的
味,于是又下令把原来放归州县、编户为民的乐
召集到京师,编为乐户,专门为他服务。
但就这样居然还不够!杨广这货甚至还要求民间会乐舞百戏的也来长安,专门给他表演。好在还算有良心,这些
没被编为乐户,而是以一种到太常
值的方式服务,姑且算是徭役吧。对了,
数最多时有三万余
,让
很是无语。
隋朝灭亡后,又迎来了一位相对不怎么喜好乐舞的君王,即唐高祖李渊。他在武德四年下了一封诏书,下令遣散全部乐户:“太常乐,本因罪谴,没
官者,艺比伶官。前代以来,转相承袭。或有衣冠继绪,公卿子孙,一沾此色,累世不改。婚姻绝于士庶,名籍异于编氓,大耻
疵,良可矜愍……宜并蠲除,一同民例。”
废除太常乐户的时间其实是唐军长安,立傀儡皇帝的时候(义宁年间),武德四年的这道圣旨只不过是补了一次手续罢了。太常乐户被废除后,其籍贯都归
地方州县,成为平民,从此可以与其他阶级通婚,可以考学,可以做官,对这些
是一大解脱。
不过在高宗时,因为各种需要,以及帝后都十分喜游戏娱乐,于是再一次扩充太常乐户。这些乐户的籍贯仍然属于太常,世代不易。而因为乐府初建,
手不足,水平也参差不齐,于是便召天下音声
京服役,并教授乐户各种技能。这些所谓的音声
,即武德年间放归州县的太常乐户后裔或徒子徒孙,但他们的籍贯在州县,身份是平民,不是乐户,到京城属于正常的服劳役,即“
番
直太常”。
《唐律疏议》中记载:“(音声)各附县贯,受田、进丁、老免与百姓同”。但作为乐户的“太常音声
”就惨了,“(太常音声
)谓在太常作乐者,元与工乐不殊,俱是配隶之色。”
如果你以为唐高宗比起他爷爷过于沉迷乐舞了,那只能说明你不认识唐玄宗。他在乐舞百戏上的兴趣和杨广有的一拼。在位期间,设立了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官为教坊使”。
李隆基绝对是喜欢娱乐的,在他的大力投资之下,教坊的规模渐渐超过了太常,各种歌舞音乐、戏曲杂技不断被编排出来,影响力急速提升。教坊中以家庭为单位集中居住,身份和太常一样,分乐户和音声
两种。教坊中
的经济条件一般都很不错,有的家中聘有不少仆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不错。如果教坊家庭的
儿色艺出众,要么
选宫中,“
(指
乐
)
宜春院,谓之内
,亦曰‘前
’,常在上前也”;要么在五陵年少中左右逢源,秉持渣
三不原则,风光惬意。
教坊、太常之外,唐玄宗还设立了一个音乐培训基地,置于禁苑之梨园。史载:“玄宗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
天宝时的许云封,父母双亡,混不下去,于是到京城投奔其外祖父学习吹笛。因为笛子吹得好,居然在梨园内混了个小官当当,收涨,社会影响力也直线提升,可见那时只要不是乐户,是正儿八经的音声
,只要技艺出色,还是很容易混出
的。
额外提一下,玄宗时太常演奏的一般是“主旋律”,教坊、梨园则是“流行乐”,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音乐,是殿堂级的音乐舞台。李
年听说过吧?没听说过的都是语文课没好好上的。他们兄弟三
,“鹤年能歌词,尤妙制《渭州》;彭年善舞;
年善打羯鼓”,在当时可谓是红得发紫的明星,被许多
追捧。
安史之后,唐朝国势江河
下,再不能如以前那般奢靡,德宗时“停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
,留者皆隶太常”。好嘛,音声
都遣散了,只有无自由身的乐户留下,包吃包住。
这样的况随着长安朝廷越来越不成气候而持续了下去。虽然昭宗这二货一度恢复了梨园,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规模也远不能与玄宗时相提并论。鸟散四方的音声
为了讨生活——种地是不可能种地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只能继续从事艺术才能维持得了生活的样子——开始依附于地方势力。有的
为了能包吃包住,甚至不惜
籍地方乐户(注意,中唐以前,乐
一般是中央直接管辖);有的
则四处游历,走
于富豪权贵之家,获得一点酬劳;有的
了藩镇军队的乐营,为军士鼓吹,苦
得很。
但不管怎样,他们都还能勉强生活下去,并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子孙后代。我们今天能够有这么多传统乐舞,这些的传承不断是关键。
唔,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其实原本只是为新书的一些背景资料做注脚的,以便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只是没想到整了这么多字,有点懵,就当篇短文发出来吧。以后有空的话,会继续发一些类似的文章,希望老铁们喜欢。
附录2:中晚唐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