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汴京生活日志

关灯
护眼
汴京生活日志 第121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一早给她投资,完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但青娘毕竟是才十几岁的真少,而不是她这种伪萝莉,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她爹娘的投资远没有到真正收获的时候。

眼下的这些分红,只能算是添了一门进项。

沈丽姝知道,爹娘如今的收俱增,可是家里的各项开支也跟着水涨船高,能给新来的秦老师定下二十两年俸,大概是夫妻俩看在往后而咬牙决定的。

家里养了三个正儿八经的读书,让他们明白了这里的道道,对讲究的来说拜师礼尤为要紧,何况秦举自身的前途和秦叔叔的面子都要照顾在内,马虎不得,因此这二十两束脩,需要跟将来给老师三节两寿的节礼红包挂钩,写作二十两,翻个倍恐怕刚刚好。

这还没算秦举一家三的吃穿用度。

以当下的物价,一年下来怕是要五六十两银子的。

可以想象爹娘内心多么的疼,毕竟夫妻俩还准备攒钱买房子呢!

老爹说了,他们可以跟着闺住大宅子,弟弟们也能一起生活,但往后大弟二弟他们长大成家,总不能也带着妻儿都住阿姊的宅子,更何况她弟弟这么多,怕是也挤不下,所以还是要趁现在得动,多赚点钱给儿子们卖婚房。

沈丽姝当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她可以帮忙养弟弟妹妹,可不能帮他们养老婆孩子,爹娘提前准备起来也不错。

总之坚持一个原则,弟弟们啃老没关系,只要不啃姐就成。

爹娘如今总算是体会到她当初的烦恼了,生这么多儿子,赚多少钱都不够花呢。

再说回秦举的待遇,也是因为沈家旺夫妻俩老觉得手拮据,才会把包吃包住这种条件拿出来,希望对方能感受到他们家的诚意。

京城居大不易,在老房子生活多年的他们是有体会的——搬进有水井有院子、甚至还能躺在院里晒太阳的宅子之后,大家才意识到生活可以有多么美好。

而秦举即便舍得把一半的俸禄拿去租房子,恐怕也只能找他们家当年那种屋子,他还带着一双年幼的儿,总要安顿在近处方便照应,可不敢住到外城去。

自家还能挪出两间空屋子让秦举安置,往后吃住也和他们一大家子,自家省下一些银钱,秦举也免去洗衣做饭等杂事的困扰,可以安心教学并为他自己往后的会试做准备,也算是双赢了。

秦举果然感受到了沈家的诚意。他也曾赶考进京,知道这边的行,亲自看过沈家的宅子后,便带着一双儿住进来了。

他为也确实如秦叔叔说的那般,品格高尚,此后便踏踏实实带着儿子和新收的学生做学问,对于二不偏不倚、倾囊相授。

而大名为沈君殊的沈三弟同学,也很快和他的师弟秦与泽玩到一块,难得来一个同龄还不用自己喊哥、反而要规规矩矩喊自己师兄的小伙伴,小家伙可得意了,很是积极的尽着地主之谊,在不用念书的时候带小师弟走遍大街小巷,使其渐渐淡忘了过去,顺利融这个繁华热闹的汴京城。

至于儿锦娘,秦举则是在考察过沈家品家风的一个月后,才郑重将其托付给沈徐氏教养。

锦娘比弟弟大点,但也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娘子,正是需要长辈细心教导的时候,沈徐氏无疑是最合适的对象。观她照顾丈夫孩子、持家务十分贤良淑德,身边刚好还有个兼任管家的李娘子,据闻以前教过沈徐氏母子读书认字,如今闲暇时也可请其教小认字看账本。

秦举是那种传统的读书,虽没子无才便是德的古板思想,但对儿的学问也不甚看重,更希望她能学习料理家务、迎来送往,才学嘛,能认的字、看得懂账本就差不多了,因此沈徐氏和李娘子二的本事,教导锦娘刚刚好。

沈徐氏大感荣幸接下了秦举的嘱托,她本也很喜欢锦娘这个文静乖巧的小娘子,此后出门做客也带着,在家绣花也带着,在教养闺方面没用武之地的遗憾,刚好被小锦娘填满了。

如此一来二去,秦家父在沈家也就住得越发安稳自在了。

有了秦举这位“家庭教师”,大弟二弟放假回家休息也没有那么轻松了,秦老师总是热心肠的帮他们考校功课,一来二去也跟林举相熟起来。

都算出身寒门、耕读传家,比起官宦子弟的秦郁松,也更有共同语言,兼之林举也认为秦举学问在自己之上,在其独子林辰松准备考举的关键时刻,免不了请秦举多多指点。

为了方便听秦老师补课,林公子还在沈丽姝家小住过两月,总算让沈家旺和沈徐氏逮着机会还了。

不过那是后话了。

秦举一家在沈家住得自在,外放的秦叔叔也总算安顿得差不得,差送回京的信和土仪少不得有他们家两份,两边算是恢复了联系,来往信件不断,一时间气氛更是热烈融洽。

+

而随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