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栋三层的小楼,屋后也有一条清澈的河流,外挂的灯笼牌匾、室内的装修格局,通通都跟总店一模一样,沈丽姝在外面仰
看着,恍惚间以为他们梦回汴京了。
不过随处可见的柳树,及时把她拉回了现实。
汴京城内有些地方也移植了柳树,但毕竟是少数,而扬州城内却是三五步就能见到一棵,都快成这座城市的标识了。
听到动静从店里出来的徐虎几,没有错过他们一瞬间的失,颇为自得的问:“怎么样,这店找得好吧?”
“得漂亮!”大家纷纷表示赞扬,扬州城的门店延续了他们一贯的风格。
沈丽姝也毫不吝啬赞赏,早知道一起创业的小伙伴能力不错,但还是触不及防被他们秀了一脸。
第53章
江南园林,私会馆,她也好想拥有哦!
万事俱备就差开张, 沈丽姝南下除了带团队里的骨,还有一个让徐虎他们意想不到的
——说书先生的儿子。
他们定期写给她的汇报信中,提到过扬州城市民的反馈很不错, 可能去汴京撸过串的没几个, 但竟然有不少对他们有所耳闻,装修进程过半的时候就讨论开了, 徐虎几
发现以后, 便灵机一动请了些
去各大茶楼酒馆造势,讨论度瞬间飙升,一时间把他们家的名字传得沸沸扬扬。
那些托表示扬州百姓都很欢迎他们的到来, 尤其得知这是汴京以外的第一家, 立刻与有荣焉起来, 认为这是他们对扬州城最大的肯定, 因此就连普通都准备开业的时候进店支持一下, 也见识见识京城百姓喜欢的吃食, 大不了吃完这顿一个月不下馆子。
普通尚且这样想, 不差钱的只会更加趋之若鹜。
这个群众基础是非常好的, 徐虎依照经验, 提醒沈丽姝多带点手,以免开业期间忙不过来。
但沈丽姝觉得来都来了,不顺势搞一波市场营销说不过去, 顾客这种生物多多益善,于是就把风靡京城的说书先生他儿子也捎上了。
这位先生在汴京的茶楼酒肆说了十几年故事,不温不火, 直到被沈丽姝挖掘出来, 一夜走红, 从此游走于汴京城的高门大户之间, 赚得盆满钵满,前来拜师的队伍能从汴京排到洛阳,但这位先生却谙肥水不流外
田的道理,陆续把几个分别在学算账、学写诉状的儿子们叫回家,还是跟他学说书比较有钱途。
被沈丽姝薅来的是他陈二郎,刚出师不久,还没什么名气。
她当然更想要经验更丰富的陈大郎,但陈先生不答应,看在她是提携自己的贵面上,才和你勉强同意让老二跟她走一趟。
陈先生知道,他们东家年轻貌美的外表下,是商特有的“无利不起早”本
,她把
带走,不把最后一丝价值榨
是不会放
回来的
能舍出一个老二已经是底线,老大是要继承衣钵的,实在不敢让东家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