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元却在衡量这个如此敏感的题目到底是谁出的,这对于她如何答题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殿试虽然是皇帝监考,但国家大事那么多,一场小小的考试不可能值得花费皇帝太多心力。殿试从组织、出题、监考、批阅、定榜各个环节均有百官参与,光殿试题目这一项,就是由诸多内阁大学士拟定,再将数个题目提供给皇上供其选择。
许清元没忘记曾经的内阁大学士方若希就是黄老尚书的得意门生,可见他手内阁事务之
,
纵殿试考题似乎不是做不到。
然而皇帝却从众多考题众选择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且曾经掀起过几次派系争斗的题目作为殿试题目,他又想看到些什么呢?
作者有话说:
第70章
在圣旨宣读完毕后, 贡士们依令归座,不少略略构思后便直接提笔开始写, 许清元抱臂沉思, 迟迟没有动笔。
如果这道题目是由黄老尚书和皇帝共同选定,那两想看到的答案应该是迥然不同的。黄尚书应该是想给
官制度松松土,能把这面墙推倒更是再好不过, 而皇帝自不用说,该制度是他选拔无背景
才的稳定来源,自然是力保到底。
出于己身利益考量, 她当然坚定拥护子科举及
官制度,可本次考生的答题方向将会出现惊
的重合, 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可以预想大概只会归为两类,而她不仅要承担为
官制度发声带来的被阅卷考官嫌弃的可能, 还要跟众多持相同观点的
贡士竞争排名, 处境不可谓不艰难。
既然如此,如果想要与众不同且盖过考官的偏见, 文章必须出制胜。
在手快的贡士已经写完五六百字的时候, 许清元终于提起了毛笔。
自先秦以来, 每个朝代的才选拔制度都大不相同,而这些制度却逐渐被淘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先秦时期,各国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选贤任能便成为一个统治者极其重要的政治素养, 选士、养士制度应运而生,该制度下诞生了诸多谋士, 某些君子甚至曾号称“食客三千”。谋士之中不乏有惊才绝艳之辈, 他们也给社会带来了大变革。
然而有了他们的存在, 使得隶制加速走向消亡,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国后,谋士制度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实质上却被更加适合当时
况的军功爵制取代。
天下大定后,军功爵制再难出。王朝几经更迭,到了汉代,封建国家逐渐发展壮大,仅仅是贵族及其后代已经无法填补现有官职空缺,统治者对
才的需要诞生了科举制度的前身——察举制。该制度考察
才的德行、知识、法令、贤名,即“四科取士”,本身是个好制度,然而发展到后来,竟被各地世家大族、豪富权贵利用,弄虚作假,最后甚至演变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场面。
而后来的统治者也从中发现弊端,才会以征辟制、任子制等作为补充,然而这些制度也无一不沦落为权贵的工具。
统治者与其他既得利益阶级的矛盾显现,最终催化出科举制度的诞生,而这一制度也将延续至封建制度末期。科举制之所以能存续这么久,它的优越自然是无可匹及的,但同时,以往的科举制度也有着各种弊端,比如将
群体排除在外、参与成本过高等。
虽然这些弊端并不能危及它的地位,但许清元就要往严重的方向去阐释,而且要说的合合理,令
心悦诚服。
察举制为什么会被淘汰?因为它没有成功让真正的平民阶级进官员队伍,本质上国家权力依然被权贵阶级垄断,在没有新鲜血
的注
之下,腐朽的制度和低下的官员素质,将王朝推向覆灭。
而将排除在外的科举制度又何尝不是如此?畸形社会分工极大地限制
的权力,一方面让统治者错失许多
中的优秀
才,另一方面也相当于禁止将近一半的
从事生产工作,限制了国家的发展速度。
诸国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的发展速度注定要成为别砧板上的鱼
,因此开放
子科举、允许
子为官于国有益、于民有益,乃是当今圣上千秋万载的功绩!
许清元从国家角度出发论述,她希望无论是皇帝还是黄老尚书都能明白她们的重要,而不是视她们为权力争夺的工具。而这样一顶为国为民的帽子扣下来,即便考官存有偏见,也不敢多说什么。
皇帝坐视着诸位贡士,眼一一扫过其中几,心中也在掂量着哪些
适合什么职位。
他第一个看向的就是临安郡主,对于自己唯一的亲侄
,皇上的感
十分复杂,一方面这确实是自己为数不多的近亲血缘,如果她如同清珑一般,自己一定会对其万般宠
,顺便还可以借她宣扬自己看重亲
的一面,博取民心。可谁知道她竟这么有主意,一步步从秀才考到贡士,与其父亲的旧部一直保持着联系。尤其最近,自己用起来时常感到
疼、不顺手,不久前,她竟然还提出了那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