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声音爽朗洪亮,杨君苏客气地道:“陈市长好,我是杨君苏,请问您有什么指示?”
陈晋问道:“小杨同志,我在报纸上看到胜利农场改革的报道了,你得不错。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
才,你愿不愿意到北宁县来?”
机会来了,岂能不把握?
杨君苏不带丝毫犹豫地答道:“陈市长,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我的一切行动都听从指挥。”
陈晋朗声笑了起来,接着问道:“你愿意随你调动吗?”
杨君苏说道:“我的觉悟很高,他以前就说过,无条件跟随我的调动。”
陈晋又跟问了几个工作上的问题,杨君苏的回答都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陈晋满意地挂了电话。
杨君苏内心激动一会儿,很快就平静下来。回到家里她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温明知。
温明知先是震惊,接着说道:“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再往上升,只是没想到这么快,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那就去吧。你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杨君苏说:“我听陈市长话里的意思,你的职位应该是北宁县文化馆馆长,你没问题吧?”
温明知说道:“没问题,文化馆图书馆杂志社都可以。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先在家赋闲也行,反正我还能写作和照顾孩子,只要你别嫌弃我吃闲饭就可以。”
杨君苏笑着说:“家务劳动也是社会劳动的一种,你怎么会吃闲饭?这些年家里要是没有你照顾,我就完全抓瞎了。”
她说这话是真心诚意的,但凡做过家务的就知道家务有多繁琐,地不扫不会自己
净,饭不会自己跑到桌子上,衣服也要洗,有了孩子就更麻烦。
告诉完温明知,还要告诉公公婆婆。
温阳秋和于凤华也没想到会这么快,两愣了一会儿,才问道:“那两个孩子怎么办?是留下来还是带着?”
杨君苏说:“带着。”
“那我们要过去带孩子吗?”
杨君苏早考虑好了,说道:“俗话说故土难离,你们在这儿生活了半辈子,去外地怕不适应。孩子已经六岁了,可以上小学了。也不用专带,我们
流接送就可以。”
两的心
相当复杂,既为儿媳
高兴,又舍不得儿子和孙子孙
。
新的调令很快就下来了,杨君苏的新职务是河西省长宁市下面的北宁县任县长,温明知也随之调到北宁县文化馆,职务是馆长。
这个消息在胜利农场引起了轰动,传到县里时,县报的主编袁洛当机立断,这次要去度采访一下杨君苏。
袁洛临去之前自然先征得杨君苏的同意,他说道:“杨县长,我是应广大民群众的要求采访你,你可不能让大家的期待落空呀。”
杨君苏矜持地说道:“我是个低调内敛的,本来不想引
注目。但谁让你是我的老朋友呢,我不忍心拒绝你呀。”
袁洛征得杨君苏的同意后,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小本本上记了几个比较有代表的问题,然后便兴冲冲地出发了。
今天是周,采访地点在杨君苏的书房里。一见面,杨君苏仍跟以前一样热
:“袁同志,你真是越来越
了,我早就说过,你的身上有职业记者的
气,果不其然。”
袁洛笑道:“杨县长,我以前就说过,你的前途不可限量,果然如此。”
杨君苏谦虚道:“还跟以前一样,叫我老杨就好。”
袁洛从善如流,换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称呼:“杨同志,你的时间比较宝贵,咱们就开始采访吧。”
“可以开始了。”
袁洛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杨同志,请问你做为领导,平常是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
杨君苏挑眉,前世被记者提问最多的是这个问题,这一辈子还是没能逃掉,看来大家的关注点是几十年如一呀。
她换了个舒服的姿势,侃侃而谈:“家庭和工作如何平衡?我的回答是根本平衡不了。”
袁洛微微一惊,这个回答倒是有点出意料。他点点
,认真聆听。
杨君苏接着答道:“因为的
力是有限的,我们能做好一
就非常不错了。在此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公公婆婆,最感谢的是我的
,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工作不会这么顺利。
我的是一个甘于在背后默默奉献的
,一个不被世俗主流价值所认可的
。我最辈子最重要的
子有三个,一是我出生那天,二是我把为
民服务做为终身理想的那天;三是我遇到我
那天。”
袁洛被震撼了一下,赶紧拿起笔刷刷地记下这一段感的话。
袁洛没有按照定好的问题提问,而是问道:“杨同志,你
要随你一起调动是吗?”
“是的。”
袁洛语气复杂:“你确实是一个甘于奉献的好同志。”很少有男
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