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已过尾声,天下大
,东晋偏安江南,可讲之
与事如此之多,为何以星象起论?
再看后续点题,若不是正在考场,慧衡真要为出题的罗史击节而赞,赞她怎么想得出如此见微知著又识略敢言的题目来!
罗史在题中叙述的意思层层递进,她先是说:自晋后天文历法发展,已经证实以上星象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是司职官员编出来上书所自行创造的祥瑞,为的就是要让琅琊王司马睿于江东登基为帝,虽然这个时候晋怀帝司马炽仍在北方被扣押,然而已无
君之实,江左需要新的皇帝主政,故而朝臣纷纷上表称祥瑞,鼓动司马睿继大位。「请记住邮箱:ltxsba @ Gmail.com 无法打开网站可发任意内容找回最新地址」这件事连司马睿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听了后连叹国家现在这个德
哪还能有祥瑞?老天不长眼吗?
罗史论述完毕,调转话锋,
出真相和主题:
这些进言的大部分都是门阀和外戚,他们同气连枝,希望司马睿上台,给自己创造权力的温床、政治的土壤,扩大实权增长势力而已,哪是真为了国家着想?古往今来,此等事屡见史书,并不稀。外戚,即戚畹,自宏处解释,是帝王的母族妻族,自微详析,官宦
家公侯府邸乃至寻常百姓家中都有这样的关系系于裙带之际。其纽带,便是我们
子自己。自古以来,外戚并非皆为恶徒,亦有能臣良将家国栋梁,只是作恶者多,致使
论及外戚,总先非议起议于我等
辈,然而真正倚仗血缘为恶事的,难道真的都是
子吗?既然外戚之祸不全然是我等之罪,那么问题来了,作为
子,如何做才能不去成为这样的裙带、使得自己的家
成为如此关系的作恶者?又该如何作为,好在其他
已经成为了这样外戚的
况下,如同镇定二公主一般忠献于圣上、裨益于社稷?
卓慧衡用大哥教得经验,一边审题磨墨,一边拟腹稿。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却又安全,它实际上完美避开了当下朝政。要知道当今皇帝哪有一个半个外戚,罗史虽然是罗贵妃的妹妹,但是唯一的职务是宫中教
眷读书,半点实权也无。太后皇后家都被收拾过一遍,还活着的
都老实得堪比秋末死蝉。所以听起来仿佛此问切中所有王朝要害,也只是起于史料尽于史料,没有越矩之嫌,却实实在在能检验出考答者的水平来。
她按照卓思衡传授的答题准则,先落笔写下“对曰”二字,最后一划横过,只觉金殿对策就当如此,在这二字之后的每字每句都有千金分量,不可欺也。
“江左一朝,代国祚,自永嘉徙流偏安却不得安,敦、峻二
致帝位浮
……”
她自腹稿取论,斟酌字句,按照罗史命题的思路先将要阐述的论点隐藏在论据中,以史料的堆叠呈现其义。这是大哥讲过的时策“缓
法”,当然还有开宗明义的“脱颖法”,她觉得还是前者更适合自己此次的阐要。
卓慧衡继续写道:王敦之暂且不表,但苏峻之
是庾亮一手造成,此
正是晋明帝庾皇后的哥哥,正宗外戚,在晋明帝驾崩成帝继位后,作为皇帝的舅舅,从太后手中收来摄政的权柄,架空年幼皇帝把持朝政,却志大才疏盲目躁动,甚至杀害宗室,是最终造成苏峻祖约之
的罪魁,当东晋都城建康落
贼寇之手,他的妹妹一朝太后也惨遭毒手,多亏陶侃温峤二
力挽狂澜,否则东晋国祚更要短折不承了。
那么庾皇后也就是庾太后有罪吗?她对自己的兄长言听计从,自己的儿子被算计而已无法拯救。只是因为她这样的门阀之大多只被培养成了无用的器具,是衣冠名流家族们染指皇权的裙带,全无本领,即便她心中能识善恶能辨事理,也毫无能力去改变现状。
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想彻底杜绝外戚为祸朝纲的可能,就要从如何教育
子开始思考。科举取士为国抡才,讲究的是为国,那么
子教习却从来强调光耀门楣,是不是就落了下乘呢?故而好些成为外戚裙带的
子只知有家不知有国。但如果能用对待士
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天下
子,让她们心中承载家国功业之重,通晓治世明达之理,就算她们父兄子弟里有如庾亮一般的社稷蛀虫朝廷歹
,她们也能有能力制衡,因为受过国政教育后的
子,就如同立志为官的士子一样,将国列于家前,拥有同样宏达的志向,坚不可摧。
……
卓慧衡又以举例引出论点再阐发论据的方式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期间多有抹去再推敲的字句,又恐言辞不够刻,多有删添。
终于到了文章的最后,慧衡忽然想起昔童年时曾与大哥一道读书时
记的一则《晋书》故事,刚好可用来放在文章最后,既能回首点题,又能引
意长。她略加思索,提笔将心中所涌加诸于墨:
东晋流民帅刘遐,其夫邵氏乃是名臣邵续之
,当年邵续赏识刘遐虽非门阀士族,却“忠勇果毅,义诚可嘉”,将
儿嫁给他。刘遐自为朝廷所用,一直坐稳北中郎将和兖州刺史。这期间他几次平定叛
,的确没有辜负皇上和自己岳丈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