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落唯独她出尽风,旁
今后若问她学成何处,她又如何回答?
虽是机智有嘉,却始终目光短浅。
这个反诘纵然尖锐,却无法为难顾世瑜,她牢记理字当先,时时刻刻将自己所述视为道理根本,调换来思路,从容不迫道:“此言诧异。自古以来许多兵略之书多为百家构见之总结,虽非托兵言志,却也别有天,我曾于课上讲过,班孟坚在《汉书·艺文志》当中将《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称作《军礼司马法》,后
以为此乃沿用古说,即古
亦有此论,《司马法》何尝不是兵书?但仍被视为礼仪典法当中一脉,流传至今。”
顾世瑜例子举得好,先以古磅宽的见识来做自己论据的支撑,长公主不禁含笑点
,但见上首之侧兄长也是目中骄傲且盈满笑意望向自己,心中更添几分顾盼自豪与温
脉脉。
顾世瑜知自己急,一个道理非要一
气说出来,全无章法,此次她却格外注意,慢条斯理注重停顿,在众
对前段略加思考得出心中结论后,方才肃容言道:“如此,再看可看《吴子》一书,看似句句言兵,实则字字论法。”
尹毓容略感心中慌,却十分不服,只觉这是强词夺理,忙问:“这是何解?闻所未闻。”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此句为《吴子》一要引,治军先制国,此制非治,而是制定治国之法度的明义,可见法之一字,贯穿《吴子》始终,夏芝芳所论,也正是此法。不仅如此,吴子书中有云‘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此为用兵也不止于用兵,我朝太祖立国亦有此志,设法度明刑律不为惩理百姓,却应先以法理刑律教之训之,再行法度之刑,历来国之法纪,未尝不以教化为先,杀伐当慎,亦是我朝明正典刑之祖训,这也正应吴子所言之兵略,可见其知兵以法,亦能启迪后世之励
图治兴邦定国,岂能说《吴子》非法?”
此言一出,卓慧衡都想起立鼓掌了,她见众皆有拜服顾世瑜的意思,便知此次论议赢面极大,重要的是,顾世瑜牢记不为赢而赢的要理,处处所言皆是道理本身,却不以犀利锐意的言辞攻击尹毓容,这已是赢了大半,至少于立意上,便高出一筹。
尹毓容鼻尖微有汗意,她再度咀嚼顾世瑜方才的言语想找出绽,似乎从《吴子》和法经的辩论上已是无锋可
,顾世瑜的理据完美闭合,构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圆盾,找不出任何
绽。
但她焦急之中却猛地思及顾世瑜方才所言的一句话,正是这句在方才宏论中看似微不足道的话给了她想要的绽。
“顾师范对法之一字的认知可谓高见,但顾师范似乎忘记了此次你我所辩争之事的根本。”尹毓容逡巡两步后站定,回首一笑,自信昂然,“顾师范方才说‘夏芝芳所论,也正是此法’,没错,她所论《吴子》之立论却是言之有物,然而文章终究是文章,若文章不能以文辞句垒得意于,又有何可取之处?顾师范赞她文章立意,我不相否,可此文之行文粗糙,并无可取之处也是实理。”
顾世瑜微有变色,尹毓容的话看似辩驳不过绕路而行,实际却是釜底抽薪,只要立论夏芝芳文章本身质素平庸,自己再怎么拿古圣贤的言论支柱也是不足够的。
尹毓容见众听了自己的话后亦有肯定之态,便乘胜追击道:“韩文公曾言文章之理,应当‘闳其中而肆其外’,文章内里所思巧妙、蕴涵厚载,却也要以‘肆其外’的文笔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出来,若文章只隐中有思,却不能展现其真正妙义,少去妙笔巧文工技法则之美,又何谈文章之好呢?”
顾世瑜站在当中,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这尖锐的追问。
比顾世瑜还着急的是卓慧衡,她几乎就要拔腿跑出承明宫,拉来妹妹慈衡当场换。
此时理和义都已阐明,唯独“”这一招还没用,但卓慧衡思前想后,一时竟不知该在这样迫
的
问后从何处
手来论“
”
局。
卓思衡也意识到事来到最关键的点了,谁先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终结辩论。他正思考着,却无意间瞥见太子望向顾世瑜那焦急和不安的目光,好像恨不得去自己冲上去一般……这比此次论议本身的结果,更让卓思衡心下一沉……
身在局中之,未必便是迷思者。
顾世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回忆卓慧衡的话,脑海中出现了那三个相互承托的杯盏……思绪由混至旷
开畅,她好像领悟了此中的要领,迫不及待想要一试。
但是,她要沉稳,不能因落下风而躁切,更不能因急于辩解而胡言无状,她接下来的话不该是为了赢而说,而是要为更高的察与大略而说。
她需要在短时间内整理出准高效的言辞,但这个言辞的主旨如果只是“
”、“理”、“义”之一就太显单薄……
顾世瑜落定思考,言辞也凭借素里的强识与强思整理完毕,她再度环顾四周,不再觉得气氛压抑,反倒以为豁然开朗。
但她开的语气却不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