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字加起来不足五十个,不思进取啊,正郁闷着,沈玉堂乖巧的走来:“老师,学生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李童生点微笑:“问吧。”还好有个得意门生给他安慰。
王氏正在做饭,见下课了,赶紧叫住一起回家的沈长林沈玉寿:“等一等。”
她想撮合公爹今就考察沈长林,对那孩子来说这或许是个机会,但探
一看,公爹还在厢房里辅导沈玉堂,真不凑巧,王氏用围裙擦着手,进灶房抓了两个刚出锅的馒
,一
给一个:“路上吃,先塞书袋里,不要叫别
看见。”
这些天沈长林常帮她做些小活,王氏挺喜欢他的,对沈玉寿印象也不错。
“谢谢婶子。”兄弟俩齐声道谢,都没有客气,家里的伙食只够勉强吃饱,今天能多吃一个馒,是件很幸福的事
。
余光瞄见沈长林和沈玉寿一块走了,沈玉堂才松了一气,然后笑眯眯的拜谢老师,背上书袋往家走。
上了半的课,他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想赶紧吃上午饭,因此走得飞快,不一会竟赶上了比他走得更早的兄弟俩。
更令沈玉堂惊讶的是,他们正在吃白面馒,馒
刚出锅,又软又大。
沈玉堂心里咯噔一下,他不馋白面馒,白面虽金贵,自家隔三差五也会做,做好了
会紧着孙子们吃,有时候还偷偷塞半个给他,问题是他们哪来的馒
?
想到刚才老师家的馒刚出锅,沈玉堂瞬间明白了什么。
这一刻,他觉得浑身血都凝固了,无异于晴天霹雳,他不是李童生最喜欢的弟子吗?为什么给他们馒
却不给自己?
周氏和钱氏的关系不咸不淡,两家的小辈自然也不亲密,加上沈玉堂总有些高高在上端架子,沈玉寿对这位堂兄一向敬而远之,沈长林也懒得拿热脸去贴小孩的冷,因此,在私塾的这些天,他们一直没有
流。
见沈玉堂死死盯着手中的馒,沈长林有种被狼盯上的感觉,于是加快速度,三下五除二将馒
解决了。
沈玉寿则没有他那么老江湖,反而有些不好意思,犹豫半晌,掰下一半递过去:“要吗?”
“我不是要饭的!”沈玉堂虽然看上去很傲气,但是为了营造懂事礼貌好孩子形象,他一般不发脾气,但是可忍孰不可忍:“沈玉寿,你不要拿馒
来侮辱我。”
说完也不回,超过他们飞速往家跑。
沈长林不明白沈玉堂为何反应这么大,大概是书念久了,有了不受蹉来之食的骨气。
回到家,钱氏已经做好了晌午饭,是一锅红薯粥配猪油渣炒辣椒,味道很香。
这个世界不是现世中有的朝代,红薯、玉米、土豆以及辣椒胡萝卜等粮食蔬菜在这很常见,物种丰富程度与清末相似,百姓的衣着则像明朝,风俗则近宋明。
开饭前沈长林缓慢的,一字一顿道:“吃了,馒。”
经过十来刻苦锻炼,他已经可以说话了,只是说得很吃力,很艰难。
王氏给他们的馒虽然在路上吃掉了,但还是要和钱氏说一声的好。
“玉寿,怎么回事?”沈长林说话太吃力,钱氏等不及,便问宝贝孙儿。
沈玉寿将馒的事清楚说来,解释给家
听。
听完沈如康点夸赞:“李先生一家
真好。”
罗氏则说:“娘,中秋时给先生送一条鱼吧。”
钱氏边喝粥边点:“应该的。”尊师重道,她即便没念书,也明白这个道理。
但叫她惊讶的是沈长林,他不仅很快学会了说话,竟还记得将这事告诉她,馒虽小,却关乎
。
若村早知这孩子不傻不哑还挺机灵,怕是好几户
家都会争着抢着要吧?
*
沈玉堂回到家,没吃上惦念的午饭,只有冷锅冷灶。
周氏前些子摔伤了腰,还躺在床上休养,这一休息,家里三个儿媳就闹翻了天。
沈老大是长子,从小最得爹娘重视,为了娶回一个好长媳,周氏和孩他爹可是碎了心,花了大价钱娶了板正条顺的曾氏过门,小俩
三年抱俩,生了一子一
,前两年又生了个小儿子,
子算是顺风顺水,但不知道为什么,老大两
子和自己最不贴心,周氏知道老大已经有了分家的意思。
至于沈老二,当年娶了长媳后家里没钱,给他凑合娶了个,二儿媳模样磕碜,但婚后夫妻俩倒和谐,是感最好的,如今一子三
,儿子是生的少,但唯一的儿子沈玉堂聪明啊,极其有前途,但不知道为啥,老二两
子特别抠门,藏私房钱
私活,特别的自私自利。
沈老三夫妻俩本是最得周氏欢心的,三儿媳一气生了四个大胖小子,嘴又甜又会张罗事,可前不久老三在外和赌钱,欠了六两银子的赌债,看着老三媳
一副家里理当帮他们还赌债的样子,周氏瞬间寒了心,原来以前的听话都是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