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杀又要沽酒请先生吃饭。
李童生摆摆手,说他只讲几句就走。
“李先生请说。”周氏搬来凳子,让李童生坐。
沈玉堂低立在一边,心
很忐忑,李童生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他的猜测,大意是沈玉堂开蒙两年,如今学有小成,在大岩村私塾读下去已经学不到新知识了,劝长辈们早做决断,将来要走科举路就到县里柳秀才的书馆读书,若不科举,就让孩子该
农活
农活,该学徒学徒,免得
费银钱和光
。
“先生说的是,先生慢走。”周氏听得挺高兴,李先生夸她的宝贝孙子书念的好呢,还亲自到家里来,可见对玉堂的重视。
只有沈玉堂清楚,两年时间他学的远不够多,老师是想赶他走:“老师!”沈玉堂追了出去。
李童生停下脚步,威严的看着他,看得沈玉堂内心发毛,良久李童生语重心长道:“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偷摸狗之辈,玉堂,你糊涂啊,这件事为师替你瞒下,但是我不能再教你,好自为之吧,要走正道。”
说完李童生走了,留下沈玉堂在原地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老师知道他偷砚墨了?一定知道了。
*
私塾还有几天停课,因为秋收要来了,沈玉堂跟着大家上了最后几课。
同窗们还不知道沈玉堂要走,李童生将这事瞒得很严实,沈长林则压根没将这件事放在心里,他和沈玉寿分工协作,打算在停课前抄好整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音律启蒙》,以及十五首唐诗。
秋收假整整一个月,兄弟俩准备背完四本书,十五首诗。
沈玉堂看着沈长林的背影就生气,这时候他充分理解了的话,钱氏一家真的是霉运缠身,和她家的
沾上,自己也要倒霉,真该死,都怪沈长林。
子一天天过去,很快,私塾就休学了,紧张刺激而又重要的秋收拉开帷幕。
第7章 收粮食
◎时间耽搁不起◎
钱氏家里种了水稻、红薯、花生、黄麻,哪样都耽搁不起,偏这家里又没一个能重活的。钱氏只好带着儿子媳
每
卯时起,吃了早饭就下地,这时候天阳还没出来,田间还算清爽。
等到巳时气温高了,叫儿子先回去,自己和儿媳到午时初刻,实在耐不住
再回家,在家一直待到酉时末没了太阳,再去地里
一两个时辰。
大忙着收粮食,沈玉寿沈长林便留在家里,小孩子力气小,下地也添
,钱氏还得盯着怕孩子被野兽叼了去。
沈长林坦然的接受了这种安排,和沈玉寿每辰时起,这时大
都下地了,灶台上温着粥和咸菜,他们填饱肚子以后就喂猪喂
,这些活儿原来是钱氏和罗氏
,但她们最近太忙了,在沈长林的主动帮忙下,不知不觉就成了两个小的在做。
喂完猪不过才辰时末刻,沈长林把书本拿出来,和沈玉寿一起大声朗诵,他们总是先读一遍再开始背,有时沈长林觉得久坐不舒服,还会拉上沈玉寿边提水边背,边捡柴禾边背。
清朗的背书声飘在咸水村各个角落。
因为近常运动,沈玉寿的脸色红润了许多,和沈长林并肩乍看有点挂相,真像是亲兄弟。
这出门迎面遇见了寡
白氏:“呦,又帮家里做事呢?”
沈长林扬了下手里的麻布袋,乖巧的说:“捡点松针叶回去引火。”
孤儿沈长林会说话的消息早就传遍了咸水村,他不仅不哑了,书还读的很好,前阵子官府赏了东西的。
白氏仔细打量着沈长林和沈玉寿,沈玉寿身体弱不出门,没怎么晒太阳白些就算了,为啥沈长林也那么白净呢,五官
净漂亮,小身板挺的笔直,越看她越喜欢,甚至有点可惜当
不是她抽中有字的竹片。
她虽是个寡,但亡夫家兄弟多又和睦,她
子过得还算可以,多养个孩子不在话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两个孩子背着书走远了,白氏还踮着脚看,有打趣:“别看了,再眼馋也不是你的。”
白氏笑笑:“我羡慕啊,我家那两个猢狲,皮的跟什么似的,有他们一半听话能,我就烧高香了。”
“你家孩子还小,大点就懂事了。”
“不过说来也怪,钱氏一家总走霉运,但教小孩真有一套,她家的孩子都很乖巧,拿她儿子沈如康来说,若不是被身子拖累,也是极有本事的。”
周氏正扛着锄下山,白氏和邻
在路旁山脚闲话,她听了心里瞬间不是滋味儿,夸钱氏会教孩子,言下之意就是她不会教
了呗?周氏一气生了四个带把的,本是村
艳羡的对象,但那四个各有个的不孝和毛病,有些多嘴的就讥讽说会生不如会养,养的全是
包没啥用,周氏听了气的要命。
“呸!”经过白氏一行身边时,她狠狠的吐了
唾沫,搞得白氏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