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枯燥,关键是工资也不高,这就算了,最难的是店里生意稍微差些他们就会面临着被辞退的结局,有时最后的工资都拿不到手,所以对于需要满一年之后的福利他们暂时还没什么感觉。
拿到手的才是实实在在的,这里活虽然也累,但是工资给得多,就是打扫卫生的李阿姨一个月都有三十六块钱的工资,那几个年轻
充当着店里的门面还肩负着销量营收,基本工资就有四十,另外还有丰厚的提成和奖励,他们自己大胆幻想一下,月
五六十也不是不可能。
更不要说那两名店长了,听说这店还没开起来的时候,两还只能算是学徒时,一个月就能拿到六七十块钱的工资,拿了大半年。
这样算来,他们店里随便哪一个,比一些在厂里了十几年的老员工拿的工资还高,目前看来,店里效益特别好,最起码几个月是能坚持住。
因着有这份高工资的工作,今年过年若是相亲,相信也会容易许多。
说完福利,赵军又说起了规矩。
做吃食生意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是重中之重,需要着重强调,再有就是店里的账目,这两项一旦有犯错,就不仅仅是处罚的问题,会直接辞退,
节轻微的也不会留在店里,除非愿意到到养殖场去养
养鹅。
继续忙了两天,开业活动过去了,赵军和姚晴天才稍微轻松点,两秉着疑
不用疑
不用的想法,仔细考察过了也就学着放手,不将什么事都抓在自己手中,要真是如此,他们夫妻俩得累成陀螺。
赵军每送货到店里,也不再进柜台切菜了,例行查完账,去银行存了
一天的营业款,就去忙别的事或是回养殖场了。
因为在年边,也因为这些时天气很好,新开店的生意一直很好,赵军和姚晴天也就一直很忙。
不过就是再忙,大家也不会忘记过年的事。
子也来越红火,过年也越来越热闹了。
腊月二十五,村里好些家聚在一起合着打起了豆腐,养殖场也不例外。
自吴薇母子来养殖场过后,雪也停了,虽然因为气温低,雪化得慢,何婶不能天天回楼房住,但只要赵磊傍晚开拖拉机或是三车去厂房,她必定跟着车过来。
腊月这一个月,养殖场的和鹅销得极快,后续孵化没有跟上销售进度,出多
少,如今厂房那边工作量也大大减少,何婶便抛下何伯,从腊月二十四晚上住过来便不回去了。
万燕红早早泡好了黄豆,此时,四个大木棚正在大厨房外厅堂里的石磨架边放着。
赵军今都没有一早去县城,让赵磊一个
送货过去,他留在家里帮着磨豆子。
吃过早饭,一纵连同大着肚子的吴薇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聚到东边厅堂里,看热闹。
在场的,除了上了年纪的何婶,其余都没有亲手打过豆腐。
毕竟在几年前,许多家肚子还填不饱,买块豆腐吃也算比较阔气的事,哪里奢侈得起打整板的豆腐。
万燕红觉得这两年的子简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过年打豆腐也成了说做就能做的事
。
她泡黄豆时,眼都不用眨,直接按着四板豆腐的量泡的,泡之前还将那些瘪的、成色不好看的剔除了,也不心疼。
刚开始磨豆子时,还不到赵军上手,大家都很新,像玩似的纷纷排队
流推拉那石磨,连七岁的姚水兰也试了试。
等大家都尽了兴,赵军才将抱在手上的闺放回摇篮里,来接手剩下的活。
赵军负责拉磨,姚晴天用大勺子挖了清水泡着的豆子往石磨子上倒,夫妻俩配合默契,很快就四大盆豆子磨好了。
而后赵军将磨好的豆汁倒专门买来的白纱布制作的吊床中,过滤出豆渣,滤下来的豆汁用大木桶接着,拎到厨房,倒
大锅中煮。
而后点豆腐要有经验的何婶来,姚晴天看明白后便去准备汤汁和小菜了,眼看着豆腐脑就要成型了,做豆腐之前自然要先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了。
甜的很容易,放些白糖就可以,可赵军一向是无辣不欢,所以姚晴天准备给他调配一碗咸
的,可以配些小菜和辣椒油。
在场除了两个还未满一岁的孩子,其余大与小孩
手一碗,根据各自喜好的
味加料。
小小的白瓷碗,装着凝胶状白色豆腐脑,舀上一大勺姚晴天
心配制的酱色汤汁,撒上一些榨菜粒和
虾皮儿,再淋上几滴芝麻香油,赵军那晚还添上一勺红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