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关灯
护眼
第111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皇为何不顾群臣反对,冒险要将他带来辽东,置身战场之中。

他原本就想做个好太子,好皇帝,可亲眼见过父皇率军厮杀后,他的手紧紧握住父皇留给他的腰刀:他会拼了命去做个好皇帝!

**

长安。

七月里下了一场大雨,终于凉爽了起来。

原是姜沃的休沐,正在跟媚娘对坐边看书边说话,就来了个太史局的小宦官,说是有李淳风的信到了。

这种要紧信函需得姜沃本落印留名,才能取走,旁无法代取。

于是她又去了趟太史局,把师父的信拿了回来。

姜沃进门,媚娘就抬起关切道:“辽东如何,天冷下来了吗?”

媚娘边问边垒了垒手边摇摇欲坠的书,是几本摞在一起的兵书。出名如《孙子兵法》《太公六韬》都不必说,媚娘正在细看的,却是姜沃拿回来的一本《卫公兵法手记》。

卫公,更具体的称呼是:大唐卫公李靖。

作为初唐战级别的物,李靖如今已年迈,数年未披甲挂帅。卫公便也如孙医一般,将自己多年征战沙场所悟之道,写成兵法手记,要传给大唐后世将领。

皇帝是要求将领们皆熟读此书的。

姜沃不是将领,但也有法子搞到一本。

此时她走到桌前,与媚娘一起将桌上的笔墨先挪开,免得不小心污了书信。这才把李淳风的书信拿出来看。

李淳风给袁师和弟子写的信,很有分寸,一点儿军机要事不提,顶多提一句如今驻扎在何处城池。其余的便都是大篇记述高句丽的风水地貌、气候风象……

“辽东的天,开始变冷了。”

姜沃记得历史上二凤皇帝亲征高句丽,起初连克十一城,并无太大阻碍,最后就是在高句丽一座名为安市的坚城下受阻,城固难再加上天气严寒,在这两种不利况下退兵的。

因最终未下安城,甚至因严寒折损了不少兵士,故而这一征虽重创了高句丽,迁了辽、盖、岩三州数万大唐,但以二凤皇帝的标准来看,这一仗自然是有些遗憾的。[2]

天时不与,实莫奈何。

姜沃把李淳风的信展平收好:师父能够在信上写明的消息,一定都是禀过皇帝的。

**

安市城外。

议事帐内,诸将领讨论的‘热火朝天’。

“该到了用火药的时候了!这几冲车、投石车都已经用过了,安市城城墙实在太过坚固难以冲开。既然带了火药来,为何不用呢?”

“还是先别用了,再试试筑土山法。毕竟圣之前曾说过,火药出其不意才最能克敌。如今安市城虽很是坚固,但别忘了还有都城平壤。不如依旧将火药秘敛,到了平壤城下再炸个出其不意,岂不是好?”

这位话音刚落,自有反对之声,因筑土山法攻城是最古老的法子之一——当对面城墙坚固,便不再求从正门攻城,而是筑起一道比城墙还高的土山,形成压顶势。

想想就知道是个大工程。

“那就要在这安市城下耗久了!大军的军需也要虑到的。”

……

诸将领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倒是皇帝一直未说话,似乎在仔细聆听分辨这些战术,究竟要选择哪一个,究竟要不要把火药用在安市城。

因皇帝在最上首坐着,众将开前,都会先以目光或者手势请示一下,得到圣颔首后,才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待众将领都说完后,皇帝忽然对一颔首:“淳风,你说吧。”

李勣等都有点诧异,转望向位列末座的李淳风:啊,李仙师居然开说话了。

要知道自从到了辽东后,因李淳风掌火药事,所以每场重要议事都会列席参加,但他一直没有发表过意见。

术业有专攻,他不通军事自然不开

尤其是他又是玄学风水家,更要三缄其连色都不动,就算有问起,他也只当作自己没带舌,一言不发,免得一句话不慎,带给将领们什么心理暗示。

怎么今,忽然想发言了?

众将领齐齐竖起了耳朵。

李淳风起身道:“到底先攻何城,攻城时用不用火药,臣都不懂。”

众将领:??那你要说啥啊。

李淳风接着道:“但臣任太史令多年,掌天文历法,测风云气色——陛下,九月必有严寒,臣请陛下调动大军于九月前退兵。”

一语石天惊。

众将领顿时色变:九月前退兵?如今已经七月了!一个月,哪怕打下安市,也必然来不及拿下平壤了。

到底是一国都城,高句丽皇族所在,绝对非朝夕之功。

李勣不由开问道:“李仙师,虽说高句丽较之中原冷的更早些,但如今七月里似乎也差不太多——九月真会严寒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