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沃正对着捷报而笑,就见裴行俭站在跟前,面上都是求知之色:“姜侍郎见了这份捷报的
,简直与我师父一模一样。”都是会心一笑。
裴行俭好想知道:“这捷报上是有什么内
吗?”不就是正常的抓叛军首领吗?顶多是李勣大将军抓的全一点,算上那三个将军,一共抓了十二个回来。
他问师父苏定方大将军,并没有得到答案。
此时再问,却见姜侍郎也只笑而不语。裴行俭简直好坏了,
叹自己
朝太晚,不知贞观年间旧事。
*
皇帝既知英国公心结旧事,便令礼部于太庙正设‘献俘’之仪。
六月,英国公班师。
同月,皇城中,皇后诞下一子一
,皇子为长,公主为幼。
百官上贺表。
帝设大酺(宴饮)三
,遍宴群臣。
第4章 不忿的上官仪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
龙朔三年,盛夏。
连着闷热了好几
后,六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天际终于雷声大动,下了一场大雨。直到次
清晨,雨意未断,依旧泼洒如织。
朝堂惯例,雨后路面泥泞难行,朝臣们自觉放假。
路上几乎无有车马
迹。
说是几乎,到底还是有的——大雨滂沱中,一辆马车艰难行驶到宫门外数百米停驻车马处。
一位身着
绯官袍的朝臣撑着伞下车。
哪怕他走的很是小心,在这数百米的路上,也难免踩到了两个藏在雨水下的泥坑,以至于官袍的衣摆都沾污了。
他皱眉叹气,然也实在无法,只好继续往宫门处走。
好在于南门处验过鱼符后,皇城内便是石板路了,不会再有泥坑陷阱,能走的放心些。
他穿过前朝署衙,来到东宫门
,再次验过鱼符
内。一见太子,他先就‘官服沾污,有失官体’请罪。
太子年轻,且一向宽仁,如何会以此怪罪朝廷重臣?尤其是眼前臣子,还是中书侍郎兼他东宫的太子中舍
上官仪。
于是太子李弘非但不怪罪,还令
上热汤与
净的巾帕。
上官仪连忙谢恩。
稍稍整理过仪容后,上官仪便准备进
公务状态:这样的雨天他费劲
力跑到东宫来,自是有差事在身。
他在东宫的差事,与他【太子中舍
】的官位有关:中舍
是才学过
者,侍从太子左右,负责拟宣东宫之令。
简单来说,与中书省所从事的‘奉圣意拟旨’的公务差不多。
正好,上官仪在朝上的官位又是中书侍郎,本来就是负责拟诏的。
因此皇帝特意点了他做太子中舍
,正是为了让上官仪为太子讲解朝廷诏令事——多么方便,他昨
在中书省拟了什么诏书,今
正好过来给太子讲解,都不用换
倒手。
朝上不知有多少
羡慕上官仪的这两个职位。
毫不夸张地说,有
羡慕到眼出血——
要知道,原本上官仪的中书侍郎就是正四品的重臣,熬上个十年八年,很可能就再升一步,成为中书令,官至本朝的宰辅。
偏生他兼任的太子中舍
,又能隔三差五侍从太子左右,从东宫中就为太子拟令,那将来太子登基后,岂不更是稳稳的宰相。甚至有可能奔着三公就去了!
身担如此两份要职,上官仪自然也觉光辉荣耀,
感自己未来可期。
他素
于朝事上也兢兢业业。这不,哪怕天气恶劣,朝廷全员放假他也主动来上班,从无懈怠。
说来,他对自己的官职,原本是很满意的,但自从去年起,他心底就多了几分不敢诉说于
的不满……
*
“上官舍
,昨
北门学士拟的这道军制诏令,你看一看。”李弘拿起一份放在案上的文书,想让上官仪为他细细分讲一二。
上官仪忙双手接过太子递过来的一份誊抄版诏令。
来了!上官仪心里的不满,甚至于不忿就在这里——居然有诏令不出自中书省,而是出自什么北门学士!
就在一年前,朝上还根本没有
听说过‘北门学士’这个词。
一切都要从皇后说起。
一年前的龙朔二年六月,皇后诞下一对龙凤胎,兼之有英国公凯旋之喜,皇帝大宴群臣。
彼时太庙献俘,太子自然也在场,皇帝还委任了太子一些典仪之事。
东宫属臣们都以此为吉兆:太子都能参与祭祀献俘等大事,可见
渐长成。正好皇后年近四十再得一对年幼子
,只怕要分照料,正可慢慢将朝政挪到太子手中。
谁料皇后出月后,很快就出现在大朝会与常朝上,依旧是与皇帝一起临朝。
皇帝圣躬不安之时,一应百司奏事依旧归于皇后。
东宫不少属臣都大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