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关灯
护眼
第557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住落泪——祖父过世不足年,这也是为何家中长辈虽有些不放心,也依旧只能让她一上京来的缘故。

她为孙辈,守九个月的丧期就可以出孝,但长辈们都得二十七个月足才能出门。

再加上有祖父生前留下话,除了让她给大司徒送这箱收藏数十年的钱币,还让她上京去考上阳宫经济学院,于是辛幼萍就第一次独自出了远门。

清点过了箱中钱币纸币都无碍,打小跟她一起长大的伴读见小娘子又在落泪,就忙说话岔开:“我去坊中食肆买些吃食于小娘子用,好好歇一晚明早去拜见大司徒才好。”

辛幼萍点

又从贴身带着的包裹中取出一个长条手镜匣:不过里面装着的不是玻璃手把镜,而是一枚木牌,签染成了朱色。

正因有这枚朱木牌,辛幼萍今才到洛阳,都没有往大司徒府上送名帖,明却也能直接上门。

这是祖父过世不久后,大司徒命送来的。

如辛茂将这种前宰相过世,身上又有爵位,当地官员自然即刻上报了朝廷,连着辛相生前留下的书信一起送到了京城。

很快圣旨便到了陇西道,追赠故相辛茂将大司空之职,谥‘文简’。

谥法曰:‘一德不懈曰简’。

又曰:‘能平易不信訾毁,使民易知则治亦自简’。*

辛府上下叩接圣旨。

这只木牌也是随圣旨而来的。

辛幼萍知道,这是因为祖父生前病榻之上,曾与大司徒写过书信:他此生收集的所有钱币,并不准备带到坟茔里去,而是准备与孙医一样,全部捐给上阳宫经济学院作为收藏。

到时让孙送此京。

于是大司徒送了一块朱色木牌来给她,好让她无论何时到洛阳,都无需递名帖排队候见,而是可以直接去姜宅。

这一路上,每一晚辛幼萍都要拿出手镜匣来看一看这块木牌还在。

而木牌下面还压着一封信。

那是祖父单独留给她的信,哪怕在病榻上,祖父也为她考虑到了京后的各种况。

祖父虽做过宰相,但伯父、二叔和她父亲显然都未继承祖父的做官的本事,因此皆未留在京城为官,堂姐毕业后也离开了京城。

这就导致了她上京后只能先住逆旅。

之后……

祖父说过大司徒最喜欢聪明的孩子,且她知道辛家无在京中为官,必然会留辛幼萍在姜府暂住。直到辛幼萍考过上阳宫学校,就可以校寄宿了。

当然,祖父也替她考虑了意外况:比如她上京的时候,大司徒正好随圣驾西巡长安,亦或是旁的缘故并不在洛阳,那就——辛幼萍看着信上的地址和称谓。

祖父让她去寻同样已经致仕的宰相,当年的中书令,如今的太原郡公王公。

辛幼萍记得这位王相,祖父致仕前还带她去拜见过。

祖父信中写道从他还是侍郎,王公也不是宰相,只是司农寺官员时就常坐在户部不走,这几十年不知道给他添了多少麻烦。那么,代故照顾一下晚辈也是应当的。

当然,辛相如此代孙,更主要的原因是:旁的故(譬如时不时想去边境溜达的裴教导处主任、公务繁忙库狄相、李相、狄相等)都可能因各种朝事不在洛阳,但辛相知道王玉不会。

他好容易致仕,必然窝在府中侍弄花,过他的仙子。

而多年同僚好友彼此了解,辛相临去前很放心:大司徒不必说,而托付给王玉的事儿,也都从来有可托底。

他不必再担心孙上京后的事儿。

**

,辛幼萍呆呆站在姜府门

她不是没想过大司徒可能会不在京中,但她真没想过,姜府门会挂着明显的白幡等物。

这场景她太熟悉了,分明是家中有丧仪才会如此。

辛幼萍知道大司徒已然年过七旬,但,但她可是位极臣的大司徒与尚书左仆啊,她若故去,洛阳城内不会无声无息,一切如常。

那还有谁能令姜府门挂灵幡?

是……

姜府中有穿着素服的卫走出,证实了辛幼萍的猜想。

果然是前太常寺卿崔朝一月前故去,大司徒此时并不在京中,而是送灵归于长安——崔正卿以旨陪葬先帝乾陵。

且辛幼萍是之后才知道,圣皇帝此时也西巡长安不在京中。

此时她只是有些怔怔站在门

倒是留守姜府的卫,显然极有经验,她也不因辛幼萍是年轻娘而怠慢,只问她要不要留下名帖,等大司徒回洛阳再递上。

而见到辛幼萍取出的是‘红牌’,留守卫都惊了一下——

还好她毫无怠慢且留心多问了一句。府上会发的朱木牌可不多,必是重要之事。

于是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