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与东宫出钱,没花户部一文。
就算有想要质疑几句,但是考虑到皇上能用这个理由直接堵上他们的嘴,只得选择沉默,不去自讨没趣。
只有宗室中有些辈分高的王爷对这件事不满,想找正宁帝论论理,却听到正宁帝哭穷,说起宫中无力承担那些闲置宫室的维护与巡逻管理等费用,顿时无言以对。
正宁帝登基时,国库空虚,刚当上皇帝的正宁帝差点急病时,这些自家富得流油的宗室王公们,不仅没有一帮忙,还在一旁煽风点火。
等到正宁帝在何殊的帮助下,熬过最穷困的那段艰难子,靠着各种产业赚钱后,那些钱都花在何处,也都有帐可查。
近两年甚至还都直接公开在邸报上,所以宫里虽然赚得多,实际上并不宽裕的事,可谓是尽皆知。
在这种况下,没有魄力敢大包大揽的说自己能帮忙承担那些支出的
,谁都没资格对正宁帝说什么。
也正因此,宫中大兴土木的事,并没有在朝堂上泛起什么水花,连最喜欢给皇上纠错的御史,都摆出无视的态度。
倒是京中那些前来参考的生员们对此议论纷纷,因为他们不太明白这种状况。
在他们读的一些史书传记中,经常会出现皇上耗费巨资修建宫殿或别院等建筑,从而引起朝臣们的反对,被一些敢于忠勇直谏的大臣指出来的事件。
作为一省解元,何昌逸与沈卓在进京后,都曾相继收到各种请柬,有一些文坛大佬出面组织的聚会,也有生员们私下组织的聚会。
两都不是清高孤傲的
格,也都懂得一些
世故,虽以需要复习为名拒绝大半,但也有挑选的接受了一些邀约。
因两相邻而居,便经常一起出
。
对于宫中在大兴土木的事,沈卓与何昌逸也都有所而闻,毕竟那动静很大,工部还因此而将招募各种工匠的考核提前。
沈卓的表姐夫陈秀杰恰逢其会,已成功职工部,成为木工司的一名匠作吏,不仅可以按月领固定的月俸,还能根据接到的活领额外的奖金。
只是陈秀杰是民间木匠传承出身,基本功过关,却对宫廷皇家建筑的一些讲究与要求一无所知,目前尚处培训中。
在这场聚会中听到某些生员自以为是的抨击,沈卓有些不赞成,被怂恿着发表看法,他直言道。
“在下认为,我等初京中,对宫中大兴土木一事并不了解,实在不好妄作评判,朝堂上的诸公们既然对此没有异义,京中百姓对此也无非议,想来圣上此举,自有其道理。”
怂恿沈卓发表意见的赵姓生员对此颇为不满,“沈兄怎可如此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判断,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室,耽于享受,历来都是帝王大忌。”
何昌逸听到这话,也觉得有些不耳,修建一下宫室,怎么就上升到耽于享受了?
早年出于私心避讳,他没太关注朝政动向,在合城那种山高皇帝远,消息不灵通的地界,本来也就很少得知京中消息。
直到他下定决心要继续参加科举出仕,考取举后,可以在府学中看到先帝晚年,以及他皇叔登基后的邸报,才知道朝廷这些年的一些发展历程。
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继位后,一直十分勤政,不曾修别院出宫避暑,也不曾修建新宫室,连修皇陵一事都被搁置至今。
但是朝廷在修路,兴修水利工事上与教育等方面,则是不吝投,不仅没有加征过赋税,还一再减征赋税并免徭役。
从近两年公开的宫中收与支出帐目上,可以看出皇上这些年通过开设产业赚了些钱,也没有用在私
享受上,而是大多都被拿去填朝廷的坑。
“宫室本就需要定期维护,若衰败严重,大修也是应有之事,赵兄这话说得太过武断。”
两位解元的先后表态,有附和,也有
反对,执相反意见的两批
争执不下。
眼看再这么争下去,会被上纲上线的上升到严重程度,何昌逸只好提议道。
“这种茶楼里的店小二,应该都是消息灵通之辈,我们不防将他叫来问问,看看他们到底是因住在皇城根下,要避尊者讳,还是这其中有什么我们知道的隐。”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众的一致认同,被叫过来的小二听到生员们的问题,直接笑着回道。
“皇上花自己的钱修自家皇宫,这有什么好议论的?再怎么大兴土木,反正皇上又不花户部的钱,那些大老爷们凭啥反对?”
这番合合理的反问一出,顿让之前那些义正言辞抨击此举非明君所为的生员们,无言以对的同时,脸色也有些难看。
店小二见状,又秘秘的补充道。
“而且据小的们猜测,皇帝老爷这次终舍得花钱,很有可能是因为想到如何将宫室变成钱的法子了。”
这话瞬间引来在场众的一致好,“此话怎讲?”
店小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