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是个能让“君瘦国肥”的良相,行动上却是没过几个月就把韩休踢下相位。
所谓的“君瘦国肥”也就是随
说说而已,他如今还是更倾向于“无为而治”。
而且得是字面意思上的“无为而治”——什么都不用
就能纵享大唐盛世。
李林甫的机会兴许快要来了。
张九龄该怎么和这样一个
共事?
李泌心中思绪万千,面上却没有表露出来。
他静立在殿外等候三娘她们结束这次面圣。
李林甫没太在意李泌这么个半大少年,径直
内回归黄门侍郎该在的位置,毕恭毕敬地陪侍在李隆基左右。
这时李俨已经把他们发现雕版印刷法的始末囫囵着讲给李隆基听。
第4章
佛道二教的盛行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政治最昏暗的时期, 那时候不仅百姓为了逃避战
和苛政而选择出家避祸,许多读书
以及世家子弟也时常因世道不平而遁
佛门或潜心修道。
这便让佛门中涌现不少诗僧、画僧、书僧、琴僧等等
才,而不少朝中的达官贵
也非常乐意与他们往来, 许多著名
物都会有个和尚朋友。
像王羲之的后代中就有个极有名的智永禅师,他继承了二王笔法,于佛寺之中潜心练习书法, 曾经手书八百份《千字文》散送出去,为《千字文》的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前往江南诸寺都能欣赏智永禅师的《千字文》真迹。
更重要的是,和尚道士大多都是免除赋税徭役的, 他们有的是空闲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佛门经过这么多的蓬勃发展, 随便逛哪个佛寺都有可能出现几个有文化的和尚,所以三娘她们能在奉先寺中发现那么个老僧倒也不算特别稀。
李隆基听皇孙李俨详细地禀报完雕版印刷的事, 顿时也来了兴趣。
正巧李林甫从外
办完事回来了, 李隆基便笑着吩咐道:“走,去看看这奉先寺是怎么印《金刚经》的。”
李林甫不知自己离开时皇孙来说了什么, 不由转
看向奉先寺的住持。
住持面上有些尴尬。
当初两寺都被冲毁了, 朝廷命令他们合为一寺。
虽然龙华寺年代更久远,但他们奉先寺是高宗皇帝命
建的,龙华寺那边的损坏与伤亡
况又更严重,最终合并的结果便是龙华寺并
奉先寺。
这次迎接御驾辈分排在前
的都过来了,只那老僧没来,原因就在于那老僧过去是龙华寺的。他不
参与寺中诸事, 他们也不
带上他,平时都是这么两不
涉凑合着过的。
谁能想到那家伙会有这样的际遇啊!
难道有的
看起来离群索居、不问世事, 实际上却一直在憋着劲想吸引贵
的注意?
不能怪住持这么想,主要是这么做的
实在太多了。
这世上根本没几个真正的陶渊明!
只能说时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
李隆基不仅亲自看过老僧雕刻出来的书版, 还上手试了试这种新鲜的印刷方法。
他是个有文化的皇帝,自然看得出这东西的妙处,当场龙颜大悦,给了老僧极其丰厚的赏赐,并让工部安排工匠过来研习雕版印刷法。
事实上刚才李隆基差点就让这和尚帮他把自己亲自作注的《道德经》给雕刻出来了。
还是瞥见老僧那锃光瓦亮的光
,李隆基才及时住了嘴。
偶然得了这么一样有利于大唐文教工作的利器,李隆基自是十分开怀。
既已赏过了老僧,他便一视同仁地给三娘她们也赐了不少好东西。
尤其是三娘第一个注意到这东西,赏赐之厚更是不下于老僧。
三娘不懂什么辞让之说,高高兴兴地谢了恩。
李隆基见她那副开心得不得了的模样,心里也十分快活。
这小孩的童出身是他给的,而他钦定的童随他出巡期间发现了这样的好东西,难道不值得让史官好好记上一笔?
虽然李隆基挺沉迷封建迷信,很想求个长生不老,可没有
会嫌弃自己名声太好。尤其是当皇帝的,哪个不想拥有明君称号?
李隆基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还成,史书上一个盛世明君的称号是少不了的,所以格外喜欢这些能为自己明君履历增光添彩的事。
李俨倒是没要奖励,而是请求李隆基等工匠学成后能帮他们把那本《灾害自救指南》给印出来。
他今年才八岁,行止却沉稳斯文,绝佳的气度衬得那本就好看的眉眼都更秀逸几分。
李隆基儿孙众多,但对李俨这个长孙还是颇为偏
的,他朗笑着说道:“该拿的赏赐还是得拿,你们那书若是当真写成了,自去工部让
安排刻印就是。这雕版印刷法本来就是你们发现的,难道还怕我不许你们刻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