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小女官

关灯
护眼
盛唐小女官 第45节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所以这件事吧,很难办。「请记住邮箱:ltxsba @ Gmail.com 无法打开网站可发任意内容找回最新地址」

要是圣不给予足够的支持,张九龄也不知能比宇文融多坚持多久。

王昌龄这次参加博学宏词科就是想尽快转迁,看看后能不能帮上张九龄的忙。

三娘对朝政不甚了解,还是一次听说这些事。她认真说道:“张相若是知道您有这样的想法肯定会很高兴。”

王昌龄摇着说道:“我不过是个校书郎罢了,张相哪里会知道我。”

三娘笃定地道:“你的诗写得这般好,他肯定知道你的!”

王昌龄见她这么坚持,哈哈笑道:“若是连张相都知道我,那我就不愁这次考不过了。”

一大一小正闲聊着,就听到一阵脚步声由远而近。

三娘抬看去,一下子瞧见了循着他们的谈声找过来的李俨兄弟俩。

他们可是东宫所出的皇孙,秘书省这边自然是由着他们自由出

三娘起身跑过去问道:“你们怎么来了?”

第53章

“就是想来找你玩。”李俅答道。

事实上李俨兄弟俩同样也满腹疑惑, 比如那边的陌生男是谁?他怎么毫无形象地坐在地上看书?阿晗怎么也学他一坐地上?

王昌龄也注意到李俨两的衣着,知晓他们约莫是东宫两位小皇孙,当即起身向两叉手见礼并自报家门。

王昌龄算是大器晚成的类型。

像王维、杜甫他们都有家学渊源, 不满十岁便遍阅群书,诗文更是提笔就来。

王昌龄不一样,王昌龄直到二十几岁都还靠渔耕养家, 直至感觉自己不应就这么蹉跎一生,才离开家另出路,甚至还远赴边关游历,顺便看看能否成为加边将的幕府当幕客。

这是出身寒微的文墨客时常做出的选择, 武将需要帮忙做上报材料、需要写诗文吹嘘他们的英勇, 而他们又需要没有门槛的进身之阶,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虽然王昌龄最终没走这条路子, 却在游历边关那几年里写下许多边塞诗佳作, 终于成为诗名远扬的大诗

这时候他已经快三十岁了,凭借着响亮的诗名了许多达官贵的眼, 这才在三十岁那年进士及第。

可惜大唐的进士不甚值钱, 初封不过是个九品小官,像他这个校书郎便是正九品的官儿,平时在朝中根本说不上话,只能在各种宴饮场合献上自己的应制诗。

说实话,应制诗这种东西发挥空间太小,便是把大唐所有著名诗召集在一起写也写不出多大的花样来。

王昌龄那被边塞磨炼出来的豪阔诗风更是无从发挥。

像“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楼兰终不还”那样的句子,他在长安的酒宴上再也没写出来过。「请记住邮箱:ltxsba @ Gmail.com 无法打开网站可发任意内容找回最新地址」

李俅不太读书, 顶多只知道近几年流行的新诗文,不像三娘那样特意了解过边塞诗, 是以听到王昌龄的名字也没什么反应,只当他是秘书省的寻常官吏。

李俨倒是读过王昌龄的诗,知晓他的诗文传唱度极广,听王昌龄自报姓名便多了几分重视。他给王昌龄还了礼,中说道:“我读过先生的诗,先生的《出塞》写得尤其好。”

王昌龄见李俨小小年纪便气度不凡,不由与他多聊了几句。

他在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位置上了七年,对里的藏书了如指掌,不管李俨他们想看什么书都能给他们指出方向。

连李俅想看点不那么枯燥的书,王昌龄都能帮他挑出《笑林》《启颜录》等古代笑话大全。

最后几个都待在秘书省看书。

李俅这么不读书的都读得津津有味,回去的路上还与他哥和三娘讲起自己印象刻的笑话——

三国时期蜀中因为天旱闹粮荒,下了禁酒令,有小吏跑家家里搜出酿酒的器具,想将这家和造酒的一起罚了。

当时有个叫简雍的正和刘备到处溜达,见状指着一个路过的男说:“彼,何以不缚?”刘备疑惑地说说:“你咋知道他要□□?”简雍哈哈笑道:“彼有媱具,与欲酿何殊?”刘备听后也笑了起来,免除了那家的罪责。

李俅显然不是个会讲笑话的,讲着讲着自己先笑个没完。

李俨本来听得还挺认真,听到“彼”就用眼示意李俅别继续讲,可惜李俅压根读不懂他哥的眼,坚持把“彼有媱具”也给讲完了。

古时儒家有“男七岁不同席”之说,大抵就是因为小孩子了解男之别其实比许多大想象中要早得多。

李俅一读正经书就犯困,读这些杂书倒是兴致盎然,只觉看什么都很新鲜,啥都想和自己的亲哥以及好朋友分享。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