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满意足地归家去。
第4章
这次嵩山之约, 一开始并没有太多在意,贺知章等
都是朝堂边缘
物,不是闲居在家就是半退休状态, 做什么都不会特别引
注目。
哪怕李俨这个皇孙向太子李瑛请示此事,太子李瑛也没放在心上。
倒是李腾空和李林甫表示想去嵩山寻访焦炼师的时候,李林甫这个当爹的多问了几句。得知是小孩子一块出去玩, 李林甫便答应下来,只让她带上些得用的手。
三娘本也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多么隆重,于她而言这就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朋友聚会。
所以在邀请完所有能邀请的以后,三娘很快又全心全意地投
到上课、读书、习字以及发展自己的各项兴趣
好之中去。
只是许多事当时所有
都觉得寻常至极, 后来的
提起来却都觉得那是一场难得的盛事。
古诗有云“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说的就是九月伊始, 们应当开始缝制寒衣了。
这便是授衣假的来由了, 五月休田假,九月休授衣假, 体现的是朝廷对农业的重视。事实上朝堂上那么多达官贵又有几个是真的需要自己下田、需要自己制衣的?
三娘也是与左邻右里流多了, 才从旁
那儿知晓冬衣用的布织出来后非常硬,须得反复捶打才能用来缝制寒衣,所以光是捣衣这个步骤就耗费不少功夫。
难怪授衣假会这么长!
还没到九月,三娘就从岑勋那拿到了李白的新作。
竟是一首《将进酒》!
《将进酒》也出自汉乐府,后大多写成饮酒词,李白也不例外。据岑勋转述, 李白是一边劝酒一边唱,劝得他和丹丘子派僮仆去县里沽了好几次酒。
和李白喝酒痛快是痛快, 就是比较费钱。
三娘迫不及待地读完李白这首诗,很快知道到底有多费钱了。
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这得多能喝啊!
当然,劝酒还是次要的,更要紧的是整首诗读起来豪气云,叫
忍不住跟着击节而叹。
尤其是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让读来清气醒。倘若是怀才不遇、心中愁闷之
,哪个听了不得痛饮三大白?
三娘一没有愁闷,二不会饮酒,读着也觉这首诗当真妙绝!
“可惜我没能亲耳听太白先生唱。”三娘颇觉遗憾地说道。要是她能亲眼见证太白先生是怎么唱出这首诗来的,那可得写篇文章好好记下来!
岑勋道:“你又不能喝酒,说不准你在场的话,太白就不写这诗了。”
三娘听后觉得岑勋说得也对,便不再嘀咕岑勋不等他们一起去丹丘子家的事。
想来许多名篇都是恰逢其会才能写出来的,若是时不对、地不对、不对,兴许根本不会面世。
三娘兴冲冲拿着《将进酒》去与贺知章他们分享。
贺知章、张旭他们本来就喝酒,读了这首诗顿时对李白十分感兴趣。连带汝阳郡王李琎都从李俅那儿知晓了此
,说是到时候要和李俅他们一同前去嵩山拜访李白。
贺知章有贺知章的朋友,汝阳郡王又有汝阳郡王的朋友,一通呼朋唤友之下,授衣假出行队伍越发壮大起来!
连已经在虎牢关那边上岗两个月的王昌龄收到信后都欣然来赴会,并且带来了同样曾到边关游历(求职)的朋友高适。
三娘甚至还在王维那儿见到了闻名已久的孟浩然。
那可是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孟浩然欸!
从授衣假开始的第一天起,光是记录这些闻名已久的诗坛名所写的诗文就费了三娘不少笔墨。
每一天她几乎都能见到不同的邀来的新朋友,要不是她记
足够好,说不准都记不清到底来了多少
!
她家别业的白墙果然不够用了,岩壁也如她所愿用起来了。
张旭他们陆续题壁写了诗,其他过来读过以后也灵感勃发,或多或少都写了几句诗留赠。三娘也如早前说好的那样,把这些题字全都刻在岩壁上,统统变成不怕风吹雨打的石刻!
有些聚会还被吴道子用画笔记录下来。
画自然也赠给了提供聚会场地的郭家。
三娘每把收集来的诗文编纂成集,这些诗文有些是宴饮时写的,有些则是同游少室三十六峰时写的,她把时间、地点以及同游者都记得一清二楚。
到授衣假快结束了,三娘也没能见到那位秘的焦炼师。
倒是诗文集子攒了好几本。
连贺知章读了都觉她的记录妙趣横生,命抄上一批准备自己珍藏以及赠给相熟的亲朋好友。
这一传十、十传百,李白等的佳作传播得越发广了,没过多久整个洛阳城的旗亭与酒肆都唱起了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