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而南北书房这里,是知县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的场所。
在思补斋,还有一个很大的警世钟,警示着县令和官吏应当当官为民!
继续南下,来到是:虚受堂。
虚受堂是当知县受到上级表彰和嘉奖时,反思自己是否受之有愧,是否愧上级对自己的恩赐和荣誉的地方。
门关着,不知道里什么样儿。
虚受堂是整个衙门里面,建筑最少的单元,但是虚受堂是有自己独特之处的。那就是虚受堂房间门前有一副对联。
对联的内容是:虚心竹有低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温润知道,在这个县衙的中轴线上,他基本上走到底了。
在右侧,主要建筑有:牢房、厨院、知县后宅和后花园。
听张大爷提过,在牢房之北就是厨院,厨院二字就透漏出了一丝玄机。
没错!
这个厨院,又是一座四合院,因为足够大,做的活儿也多,所以是厨院,而不是厨房。
在厨院这里,建筑分为厨房和伙房。
厨房就是做饭的地方,伙房就是摆放柴火的地方。
因为古代是烧柴火做饭的,所以厨房和伙房是建在一起的,而且厨房锅的烧火处就在伙房里。
在厨房和伙房的对面,是两座对立而立的饭堂,因为所在方位的原因,被命名为东饭堂和西饭堂。
温润的前身,中了秀才之后,曾经在县衙里用过饭。
东饭堂是知县和家以及师爷吃饭的地方,西饭堂是其他
吃饭的地方。在古代,饮食座位上是以东为尊的,所以东饭堂是给大家吃饭用的,西饭堂则是给下
们用饭的地方。
走过厨院,出来就是知县宅群房。知县宅亦是一座四合院构造,主要居住着知县和妻子、子等
,这一部分分为东西厢房。
从知县宅出来,据说就是衙门里面的后花园。
温润越走越觉得不太对,按道理来讲,衙门也不是什么事儿都管的,例如在衙门,就有申明亭。
第2章 咋回事呀?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
设申明亭处,也必设旌善亭,亭上书写善善事、恶
恶事,以示惩劝。
城乡各坊里厢,都例置二亭。
县治之有图者,也多半标明二亭的所在。
申明亭,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掌其事,曰老
,里长襄助。
起初,老世袭,不
充。
老之职,酷似秦汉乡官中的三老,掌教化。他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教民榜》,使全里
户知法畏法,不敢犯法。
可能同时还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圣谕》六事。并讲说《宣谕》。
明朝祖制,每月朔旦文书房请旨传《宣谕》一道,教谕百姓于各月应做的事,由顺天府发出,以达于天下。
如六月百姓应缴夏税,《宣谕》即提醒众须“各守本分,纳粮当差”。
除执掌教化外,老还剖断里中
户争讼之事。
照明太祖制度的《教民榜》,“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理断”。
不经由里老理断的,不问虚实,先将告状杖断六十,仍然发回里老去评理。因为老
的任务是行教化,理词讼,宣讲皇上的圣旨或谕旨,所以地方上的官员、坊里的百姓,都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
旌善亭就简单多了,只负责粘贴榜文,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贞节
之事,从而达到教化乡民之目的。
本朝虽然不是大明,也不是大清,但是本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依然在各地各乡设立“申明亭”,由本乡推举公直老
并报官备案,民间纠纷小事由老
主持,在申明亭调解。
调解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诉。
因为他们已经路过了大门,温润觉得肯定不是小事儿,要是小事儿的话,他们就会在申明亭那里解决了,一般
况下,百姓们是不会进衙门里去的,他现在不止进来了,还一路同行无阻,进到了三进还往后。
甚至见到了眷,县令夫
。
虽然带了好几个丫鬟婆子,那也有点于理不合。
还有半路上出来的毛师爷,那一副火急火燎的样子,硬生生的打断了县令夫的话,不等县令夫
说清楚来意,他就被毛师爷带走了。
还一路直奔后宅……后宅?
后宅啊!
古代的男大防不是说着玩的,一般的大户
家的
子,轻易不可能出自家的后宅。
正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那里是私领地,一般能直接去后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