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先告退了。”
说完,沈氏就离开了。
寿安堂和宁氏离开前一模一样,屋外丫鬟端进来热茶点心,看样子是早早就准备上了。
宁氏拉着燕明荞坐下,看了燕明玉一眼,“还不快说给祖母听听。”
燕明玉哎了两声,“这有什么好说的……”
年后见刘熙远,宁氏是知道的,后来四月份的时候见了林家公子,不了了之,之后才有了和镇北侯的这门亲事。
之前见过两次,后来宫里姑母来问她,亲事就顺其自然地定下了。
七月初定亲,楚堪疑定亲之后没几
就回西北了。燕明玉还帮忙收拾了点东西,七夕过后,写了封信去。
那时她来这儿有一年了,虽然说每
懒散,不过为了看话本子也认了不少字。
毕竟也是上过学的
。
再后来管铺子,有些地方的文书需要她写名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练了练。
勉强能写信见
。
说实话,燕明玉是没想着楚堪疑会回信的,写信是为了谢礼。他这个
,最是守礼不过,后来她又想了想,七夕送的玉佩说不准是陈管事自己准备的,为了让她高兴,故意说是楚堪疑送的。
陈管事若是放以前看的小说里,那就是万能管家,全能秘书。
她信上第一句就说“玉佩我很喜欢”,未免太自作多
了些。
她和楚堪疑也没别的可说的,定了亲的男
可以通信可以赠礼,但是不能过火,说出去燕国公府的
儿没教养。
燕明玉不能给府里添麻烦。
信上规规矩矩的,连关心的话都少,写了写楚铮的事,问了问楚堪疑在军营好不好,写了一页多,这封信就这么寄过去了。
七夕之后寄的信,八月中旬燕明玉收到了第一封回信。
并非是看了她的信才给回信的,因为信里第一句是已到西北,安好勿念。
这是楚堪疑到西北之后写的,告诉她,他已经到了,一切安好,不必挂念。
有时,这四个字,的确比“我很好不用想着我”好听些。
后
的几句就是

的在西北如何,吃饭练兵,吃饭练兵,这种生活,估计燕明荞见了都摇
,枯燥乏味得很。
燕明玉觉得这就是报平安的信,收好之后也没回,她七夕之后写了信,这会儿楚堪疑应该收到了吧。
过了五六
又收到了一封,还是没提玉佩的事,依旧是

的吃饭练兵。
九月初燕明玉收到了第三封信,信中说喜欢就好,燕明玉才明白过来,这是楚堪疑收到回信又给她回的信。
从盛京到西北有两千多里,送信快些,快马加鞭,好几个信使送一条路上的,半个多月能送回来。
这期间,燕明玉写了一封,楚堪疑回了三封。
她不知道这些是楚堪疑做这些事是从哪儿学来的,反正她还挺高兴的。
燕明玉其实不太在乎楚铮生母的事,以前还有句话叫前
栽树后
乘凉,卢氏生下了楚铮,就冲这个燕明玉也不会觉得卢氏不好。
只是她没想到,本来以为的相敬如宾平静如水孤儿寡母的婚事,楚堪疑会成为最大的变数。
不是光会打仗。
让燕明玉怎么和宁氏说楚堪疑呢,未婚夫?写过信?
他们如今是什么关系,在婚前谈恋
,还是说对未来夫
的关心,她也说不清。
只知道收到信时她挺高兴的,别的感觉就没有了。
喜欢根本谈不上,充其量就算了相互尊重的笔友。
兴许也有西北没有战事的原因,不然肯定会担心楚堪疑能不能回来。
楚铮懂事了,知道读书上进,明荞功不可没。
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楚堪疑这么多年,估计也知道顾家照顾家
了,也不错。
燕明玉不敢保证别的,但她觉得楚堪疑
品不错。
不必和刘熙远林褚比,因为都有了各自的婚事,再说就不妥了,但绝对比燕国公强。
燕明玉表
变了又变,“祖母,你让我怎么说……我,哎,反正明荞也都知道,明荞!”
燕明荞很听姐姐的话,她道:“祖母,我们在上元灯会看见镇北候府小世子救
了,他并非如外面传闻那样不堪。
他能仗义救
,还会照顾
,有赤子之心。尊敬长辈,
子憨直伶俐,想着保家卫国,是个很好的
。
至于镇北侯,那更是好
了,没有他,就没有越朝国泰民安的景象,他是个大好
。”
宁氏听着燕明荞说好话,不由一笑,“有这么好?”
当初刘夫
说的可是为了教养孩子才续娶的。
燕明荞摇了摇
,“祖母,您觉得这就好了呀,这还不是最好的呢。”
燕明荞卖了个关子,“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