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的经历,赵承延皆一一答之。
两
一个在工部,一个在刑部,都谋了侍郎职位,且都有爵位在身,一般
况仕途算是到顶了,宫里不会放大权到他们这类
身上,需防范逆反。
赵承延很是心细,在同崔文靖说话时还不忘替崔文熙布菜,知道她
食胭脂鹅脯,亲自给她夹了一片放进碗里。
这细微的举动落到金氏眼里,觉得二
还有回旋的余地。
一家子在饭桌上和睦相处,赵承延时不时看她,眼中皆是温柔笑意。
崔文熙没有发作,给双方留足了体面。
他离京小半年,作为崔家的
婿来说,是非常周到妥帖的,会问候镇国公夫
身体
况,但凡这边有什么需要帮衬着,总会办理得
净利落。
很讨他们喜欢。
在为
处世方面,赵承延完好地继承了他阿娘惠妃的智慧,不论是在宫中,还是在朝堂,可谓八面玲珑。
说起他娘惠妃,算得上一个了不得的
物。
她原是丰州
氏,姓燕,家中算得上殷实。
前夫本是秀才,却过早病逝,留下三岁幼子给她,那孩子就是庆王赵承延,他本名姓宋,单名一个良。
早年朝中遇叛
,武帝御驾亲征,兵败至丰州时得燕氏母子救助。
那时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燕氏孤儿寡母临危不惧,用巧计哄得叛军被误导,从而救下先帝
命。
武帝一生要强,风流成
,唯独对燕氏钦佩至极。
后来朝中平叛后,武帝亲自前往丰州接母子回京,聘娶燕氏为妃,赐子宋良国姓赵,
了皇室玉牒。
这就是庆王赵承延的来历。
武帝一生有六子三
,赵承延排行老四。
他虽然被皇室承认,但血脉始终不是赵家
后裔,不能像真正的皇子们恣意骄纵,故而惠妃时常告诫他莫要生出不该有的念
。
赵承延打小就受惠妃管制,也学会了察言观色,处处表现得恰到好处,只为自保。
要知道当年圣
赵君齐还是太子时,
子就不好过,更何况他们母子?
武帝认为太子平庸难当大任,又因他酷
音律,在武帝眼里更是玩物丧志。若不是因为太子是嫡长子,武帝念在早逝原配的
分上,早就被废了。
东宫不受待见,老二秦王和老三靖王动了夺位的心思。
两
明争暗斗,又都受武帝喜
,几乎可以预见东宫的尴尬局势。
那个时期朝中
自危,党阀相争得异常厉害,惠妃母子怕受牵连,英明的选择跟着武帝的动静走。
后来还是赵玥出生后,东宫的
子才渐渐好过了些。
小子聪明伶俐,又生得玉雪可
,很讨
喜欢。
起初武帝对这个孙儿不怎么上心,认为其父平庸,他多半也是如此。
后来东宫亲自携幼子前往威临,三顾茅庐求来大儒陈平当老师,之后东宫开始翻身,
渐得到武帝重视。
那时赵玥酷
吃鱼,谁料陈平不给他吃了,并诓他,若要以后顿顿都有鱼吃,就得
活保住自家老子才行。
赵玥幼稚,信以为真。
陈平替东宫出谋划策,让赵玥模仿武帝脾
。
武帝骄纵自大,擅骑
,赵玥也喜欢舞刀弄枪;武帝喜练字帖,赵玥的狂
书法颇具格调。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宫里
皆知赵玥视武帝为信仰,喜欢听他年轻时的英勇事迹,简直是个崇拜他的小迷弟。
这极大的满足了武帝的虚荣心,开始对这个小子起了几分兴致。
武帝虽然不喜自家儿子,但对孙儿到底有几分宽容,毕竟他还是个可
的小豆丁,抱在怀里只有丁点大,眼睛水汪汪的,一张小嘴能说会道,有时在他怀里撒尿了还会嚎啕大哭,委实可
得紧。
当时赵玥为了能在武帝跟前吃上一顿鱼,是真心实意跟这个狂妄不羁的祖父亲近,讨得他喜欢的。
爷孙俩关系亲近,又有陈平在背后出谋划策,再加之赵玥上进聪敏,借着“童言无忌”挑拨秦王和靖王,偶尔
出金句,看似小儿稚语,实则命中要害,久而久之令武帝对老二和老三生出不满。
仅仅两三年,两个皇叔就让武帝心生嫌隙,认为他们无视东宫,野心太大,从而被武帝打压。
任凭你儿子再有本事,也经不住老子亲自搞政斗。
武帝意识到东宫虽然不长进,但这个嫡孙儿倒挺有前途,于是替赵玥铺路,把两位最强竞争者下狱贬为庶
,大刀阔斧为他清理门户,铺下锦绣前程。
不仅如此,朝中的中流砥柱皆收拢到太子门下,辅佐东宫治理。
对赵玥,武帝更是亲力亲为培养,手把手教他治国之道,把他视为大梁的未来前程,盼着他能开创盛世。
可以说东宫之所以能在这场政斗里存活下来,全靠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