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乱世搞基建[穿书]

关灯
护眼
第203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孩子预计是在十一月出生。顾念和年立即忙和起来,请夏初帮忙给孩子卜算了一卦,做了护身符,请城内的裁缝铺子给做了虎衣虎鞋的全套衣服,请秦染给开了几个安补胎的方子,又请墨青给孩子做了个长命锁。

这个时代其实并不流行长命锁,但顾念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小孩适合戴的首饰,便按照后世自己看到的长命锁模样,请墨青帮忙打造了一套金锁。

等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打包好装进箱子的时候,年修长的手指拂过箱沿,色落寞地叹了气。

嘛?想回去看看?”顾念猜出了年的心思。

“想,但是不行。”年果断地摇了摇。渝关城是他们占领北地至关重要的一步,他现在还不能离开。

顾念叹了气,可惜现在这个时代,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否则至少还能打个电话,视个频之类的,听听声音看看样子的,也就没有这么难受了。

等一下,网络和电话他现在搞不定,但是听听声音,或许还是可以的。

顾念蓦地想起了一样东西,兴冲冲地看向年,“虽然现在不能让你回去,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你‘亲’跟你的这位弟弟或者妹妹打招呼。”

:???

作者有话说:

顾念:知识无所不能,╮(╯3╰)╭

备注:、电灯没有发明以前,在工业化国家一般以电石灯照明。不过这种灯使用起来并不那么安全,因为一旦滴的水过多,就会造成反应过猛,输气管道就容易堵塞,进而引发炸,造成事故。

2、文中写宋代的车战船是受限于顾念的视角(因为苏轼的原因,顾念在某段时间里对宋朝的东西都会屋及乌的多看两眼。)其实唐朝就出现了李皋车战船,这种船是唐朝的李皋(733~792)发明的,由于在船体两侧装有车而得名。

李皋为唐宗室,他在任江西节度使时,曾建造车战船,讨伐叛。这种车战船是用木车作为推进器,能在江、湖水面上行驶,用于水战。车船舷侧装有两个车,车上装有多个叶片,靠力踩踏使车运转,车上的叶片泼水,推进船舶。到了宋朝,车船发展到鼎盛时期。车船上舷侧装的车从两个增至八个,最多达到24个,两舷加装护车板,用来保护车。南宋时期,曾经出现过一种大型车船,有三层高,能乘坐千

第3章

顾念用双手的食指在空中画出个盒子样的长方形,眼眸明亮如星,“我有办法,能将你的声音送回凉州,也能把你那位弟弟或者妹妹的声音带回渝关来。”

声音又不是物件,怎么送来带去的?年的眉峰震了震,觉得自己完全理解不了顾念的意思。

“简单来说,用炭笔和纸做工具给画像,能留下的容貌,随时打开观看,用另外的工具就可以留下的声音,后续再打开听。”顾念尝试着做了个年容易理解的类比,其实照相机的例子远比画画恰当,可惜这个时代完全没有这样东西,他只能选择用画像的概念了。

这个类比总算起了些作用,年眼底的疑惑淡了下去。

“其实我们听到的声音,本质上来说,起源于物体的振动。” 正巧外面传来琵琶的声音,顾念又借着乐器手,大致给年解释了下能听到声音的原因。

而顾念想到的工具,就是手摇留声机。

这东西的制作其实非常简单,大致只需要录音和放音两个区域,顾念五岁的时候,就曾经带着他用两个空茶杯、一根缝衣针,一个摇把,亲手制作过一个简易的杯子留声机。

制作好之后,顾念看着那两个一横一竖被固定成‘t’字形状的杯子,非常怀疑它的录音效果。

便让他对着录音用的那个竖置的杯子背首诗,顾念对着杯,大声背诵了自己当时刚学会的《赋得古原送别》。

他背的时候,不紧不慢地摇动着旁边的摇把,带着底下横置的那个杯子跟着转动。竖置杯杯底的针便在那个转动的横杯杯壁上留下了一圈圈的刻痕。

等顾念背完,移开上面的‘录音杯’,把底下横置的杯子反摇回去复位,然后重新把录音杯放回去,杯底的钢针正好对准了横置杯杯身刻痕的起始位置。

再次摇动把手,顾念便听到自己气的的声音从杯子里朗朗传出。

那个瞬间,顾念仿佛觉得自己开启了上帝视角,‘看’着声波从振动的杯壁慢慢扩散开来,飘满整个房间。

虽然杯身的可录音长度有限,最后一句“萋萋满别”的‘’字没有录上,在倒数第二个字的‘别’处戛然而止,但时至今,顾念依旧清楚的记得自己听到那首诗时的震惊和妙的感觉。

后来他对学习各种知识的浓厚兴趣,至少有一半是从这个留声机带给他的体验开始的。

当然,考虑到最终能录制的声音长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