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往下摊派,朱家村以前摊得少或者不摊,现在就摊上了。
祝缨道:“好,我知道了。”
朱家村的忽然就变成了祝缨的“父老乡亲”,各家翻箱倒柜地给祝缨凑骨灰坛子。长者十分留恋地说:“不如把太翁的骨灰留下来,咱们修个墓,这里有的是
看守哩。”
祝缨道:“那不正事啦?还种地呢。我家这些个啊,以后会带京里的。我在京里还有些田地,足够安葬他们的。”
尔后又在村里设了一回宴,算作迁坟的宴,又让去县里拉来酒
,请大家又大吃了一顿。
父老乡亲们泪眼汪汪地送她一行出村,老翁说:“可常回来看看呀!”
“只要有机会,”祝缨说,“娘和二郎就托付给大家伙儿啦。”
他们都说:“放心放心!二郎闷声不吭的,也是个守家的好呢。”
祝缨笑笑,扳鞍上马,带着家走了。
离了朱家村没几里地,张仙姑把她叫到车边,问:“你还真给他们说话呐?!!!”她年轻时在朱家村可没少受欺负,至今堵着气。之前是为了迁坟、为了儿的“案底”才忍了的。
祝缨道:“说话算数嘛!还得叫他们看坟看屋子呢。咱们以后真路过了,也还得来给娘供一碗饭的。”
张仙姑嘀咕道:“那就这一回。你别老惦记着,我瞅着你怎么要成滥好了?”
祝缨道:“我是不记仇的么?”
她到了县城之后,把朱家村的难处跟县令提了一下,县令道:“唉,今年是有些艰难。”
祝缨知道今年年景并不算差,说是艰难其实仍然是有商量的余地的。她说:“这回晚辈离京并不单是晚辈一个的事儿,前辈翻翻邸报,与我前后脚出京的多少
?”
“诶?”
“政事堂还是希望下面的亲民官惜一点民力的。”祝缨不用当县令就知道这县里还会在正税之外自己另加点捐税。再有,与县衙关系好的富户,既然不是官身仍要缴税,只要打点好了,他们的税也可以减免。但是县里又需要向朝廷上缴,于是一部分的租赋就落到普通
的
上了。
她点到即止,说完就向县令辞行。
县令还要挽留,祝缨道:“晚生身上还背着赴任的期,不敢久留。
后有机会,再拜访前辈。”
县令这才送了盘缠,将她送出县城。
…………
小江和小黑丫的车不远不近地就跟在祝缨的车队后面。
张仙姑心里总是不得劲儿,她对朱家村素无好感,一旦离开,提都不想提。离得远了,也就把这事儿扔脑后了,她现在就想着一件事儿——她怎么跟来了?
路边茶铺那儿陷了一辆车,祝缨叫帮忙的时候张仙姑也觉得祝缨做得挺对。帮完了就觉得不对味儿,在朱家村,她一直留意着小江。朱家村的
还以为是祝缨带的一个
冠来做道场,也没起疑,小江也似模似样给祭了一祭。
从朱家村出来,张仙姑发现小江还跟着。到了县城,小江可没在跟着了,她松了一气,心道:也难怪,就那个来历,心里有疙瘩要解。就是碰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