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些粮与我。我既承了
,你又得了利,一举两得’。我想这话倒有些道理,便命
四处购粮,又顺便发卖一些与他。”
“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前些子,我已经采购粮食五万石,准备辞别此
,返回抱犊寨。不曾想,他刚刚被官兵偷袭了老营,营中家眷
孺及粮
金银几乎丧尽。再加上官兵反复围剿,麾下
马亦损失颇多。”
“他听闻我要离开,便忍不住对我说道:‘不知舜王如今何在?我本是与他相熟识的,如今在这荆襄群山之中却待不住了,何不前去投他?’”
“我也不知你意下如何,便对他说道:‘此事我却坐不了主!不过舜王素来喜好结天下英豪,听闻你率兵来投,定是扫榻相待’。”
“他听了我的话,倒十分高兴。随即便率领大军北上,却为郧阳巡抚卢象升所阻。我便利用客商的身份,多次替他打探军,特意利用近期郧阳巡抚卢象升收拢
马的机会,趁机渡过汉水北上。”
“等我们到达卢氏的时候,听闻你占了洛阳城。我担心他知晓了抱犊寨位置,与我不利。我便一边让把所购粮食运到抱犊寨去,一边劝说他率众前来洛阳城。直到今
,我等方才赶到。”
张顺听了,沉默半晌。若非是自家,焉能用心为我如此做事儿?
随即,张顺老老实实对李百户一拜,中感激地说道:“泰山在上,受小婿一拜!”
李百户一路吃了什么苦,费了什么劲,了多少心,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自认也担得起这一拜,所以倒也没说什么。
等到张顺拜完了,他才连忙扶起了张顺,叹了气道:“宋献策常说我瞎了狗眼,不识真龙!当初之事,至今犹让我捶胸顿足!”
“我老了,你们还年轻!我这一辈子吃喝用度不愁,只是膝下无子,只想招个赘婿来养老。只是后来那陈州知州迫与我,才不得不将
儿许配给你,以便有个安身之处。”
“如今我已经四十来岁了,也不知能活几个春秋。我这家产、金银又留之何用?还不如早早替你们置备一些产业出来,早早生了儿子才是正经!”
听到李百户提起“儿子”之事,张顺这才想起来之前自己还答应过继给李百户名下一子来着。
这时候,张顺又连忙拍着胸脯保证一番,并保证李百户下半生若是无依无靠,自己来帮他养老云云。
也难怪张顺如今大方。这“世王”本来就是
格偏狭之
,常常和其他义军首领不睦。
之前为了一个,甚至和三十六营义军盟主“紫金梁”王自用起了冲突。
正好此和自己相
颇合,既然被李百户牵线搭桥迎了回来,这一次自己没有再放他走的道理。
两正说得
巷之时,那李香和柳如是却坐不住了。自家夫婿到底是什么毛病?放着两
如花似玉的婆娘不理,整天三更半夜和几个老
子厮混?
她不由亲自上门催促道:“子时都过了,你们俩有什么话就不能明天再说吗?”
一老一小这才止住话匣子,分别睡下不提。
第202章 内举不避亲
经过和李百户的一番谈之后,张顺才发现自己便宜老丈
原来也是一个
才。
当年在陈州的时候,张顺只知道他是个土财主,并未对他有过多了解。
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个上
陈州知州,下结卫所、边军和盐商,以粮换银,从事走私私盐的杀
买卖。
不过战事紧急,张顺倒未想。如今细细想来,此
一切皆有轨迹可循。
像这次购粮之事,要是换个恐怕就是简简单单购进运回拉倒,哪里有其他想法?
偏偏唯独他知道营地缺少银粮,特意跑到粮价较低的山中购买。结果他不但购买不说,还利用“世王”急需粮食的契机,反倒在山中倒买倒卖,赚取中间的差价。
这么一来二去,原本让他购进两万石粮食自己就心满意足了,没想到他不但完成了任务,还超额购进了三万石。
此无论
品,还是能力都是一流。除了完成了自己购粮的任务以外,居然在发现“
世王”走投无路的
况下,他还将此
引了过来,这个就厉害了。
“世王”麾下有三千百战
锐,他本
格偏狭,又与其他义军多有龃龉。若是自己
作得当,未必不是充当自己大业助力的又一支生力军。
想到此处,张顺也不由对张慎言刮目相看。往自己只把他当做处理政务的工具
,没想到他在识
用
方面倒也有些本事。
到了第二天,张顺顾不上困倦,连忙再度召集众,召开义军会议。
张顺也顾不上咨询他意见,便直接提出来道:“义军与官兵战事已毕,士卒战死抚恤和赏赐当及时发放。”
“赏田之事,因为作繁琐,稍后展开。未有抚恤和赏赐应当及时进行,以免士卒心有疑虑。”
张慎言闻言连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