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家请我当皇帝

关灯
护眼
第236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食,一路向洛阳城进发。

若是从太空望去,千千万万的粮队,犹如众星捧月,亦如飞蛾扑火!

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外,怀着对金银财宝的渴望,怀着救济洛阳百姓的仁心,历尽艰辛万苦,排出万难,直奔洛阳。

有船运的,有车运的,有背的,有马驼的,甚至还有老者,幼子,尚且提了一个小兜,亦跟着出行。

洛阳方圆千里之内大动戈不提,张顺在洛阳城附近也不能安生。

他早命令韩霖为主,神甫高一志辅之,在洛阳城外又另立一小城。

守城之法,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有故意建立鸳鸯城者,亦有大小相依者。

最典型的鸳鸯城,便是襄阳和樊城,两城隔汗水而立,中间以浮桥相连。想当初关二爷威震华夏,都拿坚守樊城的曹仁没有一点办法。更不要说,强盛一时的蒙古帝国,围攻襄樊亦历经六年之久,方才艰难拿下此城。

洛阳城大,急切之间,张顺也无法重新构筑一城,与洛阳城相守望。

不过,张顺虽然建不了大城,不妨建一座小城。其实这洛阳城西北角原本便有一座小城,唤作金镛城。此城小而固,常在洛阳城丢了之后,再凭借金镛城防御夺回。

如今这城已经早废,洛阳城亦非昔洛阳城。张顺无法借助原来的根基筑城,脆另起炉灶,让韩霖、高一志在洛阳附近另寻一地,建成军事棱堡一座。

第222章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棱堡的位置选择在洛阳城的东北角,既和福王府、洛阳县衙相近,又有一定的距离。

原本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三经过周密考察以后,提出了三种方案。

一种是建在洛阳西北角。洛阳城正好坐落在洛河北岸,涧河在其西,瀍河在其东,唯有西北方向毫无阻隔。若是建棱堡于此,正好阻挡敌对洛阳的进攻路线。

一种是建在洛阳的南面。此地被洛阳城及涧河、洛河和瀍河三河护卫,可以在洛阳陷落之后,退守此地,继续抵抗。

还有一种便是建在洛阳城的东北角。既可以在洛阳城北面、西北部位遭到进攻的时候,和洛阳城呈犄角之势,又方便引瀍河水护卫棱堡。

张顺仔细对比了三种方案的优劣之后,最终拍板决定选择第三种方案。

原来张顺也自有他一番道理。

第一种方案看似完美无缺,把棱堡建筑的军事属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一旦官兵无法从洛阳西北侧取得任何突,那么就会想方设法渡河来攻。

义军虽然具有黄守才的水师优势,奈何无论洛河、涧河还是瀍河皆非大江大河,只要官兵运来重型红夷大炮便能封锁河道,强行渡河。

这等于故意提醒围城官兵,先截断洛阳城的河流通道,再行攻城。到时候无论洛阳城和棱堡如何坚固,失了物资输送的通道,早晚也只能是弹尽粮绝的下场。

第二种方案在危急时刻弃了不便防御和众多的洛阳城,退守小而坚固的棱堡。看似既节省了兵力,又节省了粮。但是却靠河太近,一旦官兵采用水攻,恐怕棱堡中的义军皆为鱼鳖矣。

唯有第三种方案,看似中庸,留给出陕西进攻洛阳的官兵一些希望。其实洛阳城和棱堡呈掎角之势,在义军大炮防守之下,同样固若金汤。

而在洛阳城和棱堡的遮掩之下,那洛阳城东面,刚好有一处码,唤作“南关码”。

这南关码始建于隋唐时期,方便全国物资粮食通过通济渠运到洛阳城。

隋唐以后,洛阳旧城毁去,通济渠亦不复能用,不过这座码却因为洛河的运输功能保留了下来。如今虽不复昔之盛,也便于物资往来运输。

更何况这时代的黄河尚未改道北归,犹自过开封,走归德,经徐州、邳州至淮安府而东海,大致和原来通济渠方向一致。虽然没有以前通济渠平稳可靠,好歹也能勉强能用。

张顺选择将棱堡建在这里,既有打着利用洛阳城和棱堡拱卫南关码的打算,也有便于掌握水师优势的黄守才可以借机骚扰敌军,或者关键时候给义军补给物资的想法。

鉴于棱堡一般都比中国传统夯土城墙低矮,为了防止敌攻占了洛阳城,居高临下轰击棱堡。

张顺便命令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在洛阳城东北角三里左右建堡。

这个时代红夷大炮的有效程一般在一里左右,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五百多米。

这个时代仅有个别重型红夷大炮和长倍径的火炮,才有一定可能击三里之内的建筑。所以这个距离已经算是足够安全的距离,又可以相互火力掩护,炮击洛阳城与棱堡之间的敌

选址已定,张顺便发放粮食,征发义军麾下士卒进行掘土建堡。

此举顿时遭到了红娘子和张慎言的强硬反对。这两一个掌管辎重粮,一个主管内政,自然知晓义军原本存粮不多。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