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张三百、李信,利用沙颍河水运之利,尽量派前往南直隶购粮!”
“对了,李百户现在到哪里了?”张顺又问道。『地址发布邮箱 ltxsba @ gmail.com』【收藏不迷路!:WWW.01bz.cc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月前,据闻他准备前往南直隶购粮,顺便再请几个大夫前来义军坐镇,以减轻香夫的压力。”吕维祺闻言应道。
“好吧,姑且这样吧!”张顺叹了气,嘱咐道,“不要怕花银两,务必把米麦购
库中!”
张顺思路很清晰,奈何这粮之事亦非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他只好等这些办法有了反馈再说。
随后几又商议了一些
常事物,三
见张顺有的心不在焉,便纷纷告退了。
眼见张慎言、吕维祺和宋献策等离去了,张顺不由苦笑着摇了摇
。
好巧不巧,自己刚刚得罪了红娘子和李香等,这里就要用到
家,实在是一言难尽。
正当张顺离开办公之地,准备前往李香的住处。不意一当面走了,正引着一
匆匆赶来。
张顺抬一看,这不是李百户,又是哪个?
那李百户显然也发现了张顺,连忙加快两步,赶了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舜王,原来你在这里,却是让我好找!”
“怎么了?”张顺苦笑一声,还道李百户要找自己“算账”,不由问道,“我也本打算问问你何时归来,不意您却提前返回,不知何事着急?”
“舜王,稍待,我却是要为你引荐一!”李百户也不废话,连忙把身边的一
拉扯了过来。
只见那约莫四十来岁,一身锦衣,颇有富贵之气。
李百户便对张顺介绍道:“此乃新安槐唐程氏讳贾是也,乃扬州富商巨贾。”
“那程氏本多名医,我前往拜访,不意刚好结识这位老弟。他亦闻舜王大名,故而亲自前来拜访。”
随即,他又对程贾介绍道:“此乃舜王也,你莫看他年轻,如今连官兵,威震天下!”
那程贾闻言,连忙上去施了一礼道:“见过舜王殿下,不意如此年轻有为,让我等虚度年华之辈,颇为汗颜呐!”
“请进屋做!”张顺连忙还了礼,将他引屋中,让王锦衣奉上了茶水。
双方客套一番,张顺这才问道:“不知先生远道而来,何以教我?”
“不敢,不敢!”那程贾连忙谦虚道,“程某在扬州听闻舜王大名,如雷贯耳。更是听闻舜王仁义无双,去岁以高价购粮,实在是志不在小!”
“程某此来,便是想和李兄个朋友,
后我俩也好有个照应!”
第144章 扬州盐商
明末商品经济极度发达,大致形成了山陕、东南和海商三大最富有影响力的商群体。
海商的对象是对外贸易,姑且不提。而山陕和东南籍中最有影响里的商,便是赫赫有名的晋商和徽商。01bz.cc
此二者之所以能够一跃成为不下于海商群体的存在,主要是依托于大明的盐政。
明洪武三年,由于山西等边地缺乏军粮,明廷边招募商输粮换却盐引,然后凭借盐引换取食盐去指定地区销售,谓之“开中法”。
史载:中盐之法,军守边,民供饷,以盐居其中,为之枢纽,故曰开中。
其实除了纳粮中盐法以外,陆陆续续还实行了纳钞中盐法,纳铁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等制度。
其基本思路就是朝廷不花钱,利用食盐的利换取边地军用物资。
由于陕西、山西两地地近九边,运费远低于其他地区。所以很多陕西、山西士便就地屯田,谓之商屯。
待粮食收获以后,便纳边地,再前往两淮等地盐场拿盐引换取食盐,一时间成为富商巨贾者不计其数。
由于当时熬煮食盐的灶户掌控在朝廷手中,商只能凭借盐引进行兑换,食盐产地并无半分话语权。这就导致山陕籍商
“开中法”制度下,牢牢占据了两淮盐业的主导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北方边患加剧、粮饷等物资需求大增,导致财政吃紧。
一方面明廷开始压低收购灶户食盐的价格,另一方面商不停的纳粮、纳铁等军用物资,反倒导致朝廷无法如数支付食盐。
这就导致明廷一方面不得不部分放开对食盐的掌控,允许盐商凭借盐引向灶户购买上缴以后富裕出来的食盐,另一方面则实行“纲法”,将巨商纳纲册,获得盐商获得世袭收买运销之权。
如此以来盐产地的话语权不由大增,许多盐产地便产生了大量的“囤户”。
所谓囤户,就是边商纳粮以后,到转运司、盐产地无法兑付,便只好低价将盐引转手给囤户。
以至于“总此一纸引耳,买者常逾于一两,卖者苦不得二钱,利归于囤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