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家请我当皇帝

关灯
护眼
第511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事,这是怎么回事?

他盯着滚滚的泾水看来半天,突然反应过来了:难道是河水下切?

其实若不是张顺前世从事建筑工作,刚巧参与过一座小型河坝的建设工作,他定然想不到其中的奥秘。

事实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泾水从山谷中奔流而出,流水较快,所以会不断的侵蚀河床,以至于出现河水河面逐渐下降的况。

等到后世,郑国渠引水已经高出泾水河面五到七米,以至于一度有认为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拦河大坝。

“走,去上游看一看广惠渠渠首!”张顺心里琢磨了半晌,觉得自己也无法可施,不由下令道。

于是,众便沿着泾水河岸一路向张家山走去。

不多远,果然又见一引水渠,张顺不由问道:“这便是广惠渠渠首了吧?”

不意张缙彦居然摇了摇道:“此乃唐代三白渠引水!”

于是众又复行数百步不等,又见一渠

张顺这一次吸取了教训,不由问道:“此为何渠?”

“此为宋代利丰渠!”张缙彦叹了气道,“郑白渠废,复掘三白渠,三白渠废,复掘利丰渠,如今广惠渠又废矣,为之奈何!”

张顺闻言也不由心有戚戚,千年以降,泾水不断的下切。

而关中五省的百姓为了灌溉农田,一代又一代的竟然沿着泾水往上游一路开凿过去。

这种定胜天的神,实在是让感慨不已。

行进了数里,果然又看到一处引水渠

“此乃广惠渠渠首也!”这一次张缙彦终于肯定了张顺的猜测。

只见那渠道不过两米宽窄,在张顺看来几乎毫不起眼。

甚至它和千年以前的郑国渠引水相比,都狭窄了不少。

张顺默默地走近一看,却见此渠朴实无华,只是河渠两岸皆是被河水冲刷光亮无比的石壁。

若是不仔细分辩,这渠水竟然好似嵌在石山上一般。

“由此往下,又有大龙山、小龙山两处石。”张缙彦不由解释道。

“因其山中石顽如铁,工作甚艰。五县民夫,用炭灸醋淬,乃举凿焉,故名铁!”

张顺伸手摸了摸渠岸黑白相间的岩石,不由大皱眉,难怪这里被称为“石顽如铁”。

按照他前世的工作经验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沉积岩,搁前世非得上炸药不可。

然而这个时代只有黑火药,拿这种坚硬的岩石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像张缙彦所说的“炭灸醋淬”这种热胀冷缩的办法,已经是最好开凿的办法了。

摇了摇,张顺又走到泾水岸边,看着更加汹涌澎湃的河水和几乎快要和河面平齐的渠,不由扭问道:“张知县,你说若是在这渠下面的河道里建一座大坝,蓄为水库,以铁闸开关,则何如?”

这是张顺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虽然这时代没有水泥,但是如果用石块堆砌成重力坝,抬高水位,蓄成水库,这样就能把泾水引广惠渠了。

张缙彦闻言摇了摇,说出了两个字:“淤沙!”

或许张缙彦并不懂什么叫“大坝”,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推测出这种拦河蓄水的结果。

张顺低看了看浑浊的泾水,随即反应了过来。

且不说泾水流速如此之快,哪怕就是拦河大坝建成了,仅这巨大的含沙量,沉淀下来就足以淤塞水库。

第47章 冲淤平衡

既然来了,岂有半途而废之理?

张顺在看完了广惠渠渠以后,又让张缙彦带领众往那“吊儿嘴”走一遭。

等到张顺走近山中一看,这才明白这“吊儿嘴”究竟是如何形势。

原来所谓的吊儿嘴,竟是泾河出山上游峡谷里的一座山包。

其处河水淼淼,水量颇丰。

“故老相传,打开吊儿嘴,灶房旮旯都是水。”

张缙彦不由指着那山包对张顺道:“由此向北,开凿石,不及里许,估计数年而成。由此引泾水灌溉,以利万世!”

你特么逗我?

张顺闻言差点笑出声来,那广惠渠历经一十七载,不过开石渠二百七十九步,石二百八十八步,两者相加尚不及一里半的工程量。

你现在告诉我挖穿这个直径一里多的山包,数年而成?

好歹张顺前世是建筑行业出身,对工程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如果搁前世,直接上机械和炸药,莫说这一个小山包,你就是让他把整个张家山给平了,只要资金到位,一切都不是问题。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别说盾构机,就是连挖掘机、残土车都没有,你拿什么开凿这一里多的山

就是依托力,耗费近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