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姐夫是太子

关灯
护眼
第84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朱高炽连忙上前。

朱棣便道:“过些时,科举即将开科,科举乃是抡才大典,事关社稷,这件事,就给你来办吧。”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科举确实是天大的事,现在陛下将这事全权付给太子朱高炽,可见朱高炽在朱棣的心目之中已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了。

不过这虽是信任,可也是千斤重担,因为科举……太难了。

朱高炽闻言,既有些激动,可同时……也有一些紧张。

明初的时候,围绕科举的问题,曾经出现过一桩天大的案子。

即所谓的南北榜案。

这个案子还得从洪武三十年说起,当年京城会试,中榜者竟然全是南方士子,北方读书一时不忿。于是流言四起,许多认为当时的主考官乃是南方刘三吾等徇私舞弊。

朱元璋便下令再阅试卷,但北方的读书仍没有合格中榜的。接着有举报刘三吾等受贿,将北水平低的卷子上,以图蒙混过关,惹得朱元璋大怒,于是将刘三吾贬死边关。此后为了平衡北的怨气,朱元璋重新出题录取了六十一名的北士子。

南北榜案,堪称南北势力的第一次大规模锋,这标志着南北矛盾成了明朝权力分配中的主要矛盾。南北榜案虽然被处理了,但此后建文、永乐两朝科举的焦点,仍在南北士子如何录取上。朝堂上的南北官僚对此也吵吵闹闹。

可以说,任何一期的科举,都会制造出巨大的争议。

不只如此,科举的平衡问题也关系到了国家的根本。

朱元璋当时因为此案大开杀戒,也有层次的原因。

正所谓得国之正,唯汉与明,这短短的八个字,绝不是虚言。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除了明朝的创建来源于驱逐鞑虏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大明朝是自唐朝之后,第一次恢复了北方故地,弥合了南北汉的大一统王朝。

后世之,可能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感触,天然认为南北汉同出一源,并没有内外之别。

可是明初时,却不是这个样子。

要知道,从公元九百年开始,大量胡中原,异族开始进了漫长的统治北方时期,于是燕云十六州痛失,再之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整个天下,其实一直都是南北朝割据的时代。

直到元朝实现了短暂的一统,可这元朝的统治者们,却刻意将北方汉定为三等,而南方汉定为四等,如此一来,南北之间足足四五百年来,其实都是割裂的。

他们虽然继承同样的文化,流淌着同样的血,却被割据一方的统治者们强行割裂开来。

后世曾有无数的民族,明明同出一源,却因为种种原因,反目成仇,以至兄弟相杀,手足相残。

而到了大明开始,这分裂了五百年的南北汉,才开始真正的进了大一统的王朝。

可即便如此,在大明初期,彼此之间的习俗还是略有分别,比如南方崇文,而北方因为常年的战,因而更加的尚武。

于是,在朱元璋定下了科举之后,这种矛盾就开始显现了。

朱元璋定下科举的目的,倒不是因为这些会做文章的读书当真能够成为合格的官员,本质上,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的手段,让天下的才进自己的朝廷而已。

所以无论南北,们争相读书,寄望于能够鲤鱼跃龙门。

可南北榜案,却将南北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出来,南方读书有数百年读书做官的传统,家学渊源厚,本身就占尽了优势。

而北方的大族因为常年的征战,家族以培育武为传统,无论是在家学渊源还是学习风气方面,都远不如南方读书

等到科举一放榜,结果能中榜的北方寥寥无几,北方读书的引发的不满可想而知。

而对于朝廷而言,一旦北方读书觉得科举无望了,才是大问题,要知道……历朝历代,混的源,十有八九都是那些科举落第之感自己前途无望才引发出来的。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直接举起屠刀,解决掉产生了问题的

而到了建文皇帝时期,却因为建文皇帝对读书出身的文臣们信赖有加,推翻了朱元璋的国策,于是……建文二年的科举直接闹出了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而且连二甲第一名吴博、第三名朱塔,也都是江西,在前6名中,江西就占了5名,北方读书别说喝汤,就连汤渣都没喝到的局面。

可以说,朱棣能够靖难成功,和大量北方世族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毕竟……在如今承平的大明朝,唯一进朝廷的方式就是科举,科举没有希望,那还读什么书!回去投了当初的燕王一起拿下南京城,夺了建文皇帝的鸟位,难道不香嘛?

而现在……新朝新气象,朱棣登基,这永乐朝的第一场科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