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奖励倒是够高的。”张太公笑道,倒是显出了几分兴致。
当然,读书最看重的还是将自己的诗词,制成典册,这可是千秋扬名的机会。
张太公忍不住好奇地道:“是谁这样大的手笔?”
李秀才便道:“说是一位进士,不过因为有官身,所以不便吐露名姓,现在大家也都在猜,议论纷纷的,有的说……可能是文渊阁的某公,也有的说,如此诗词的,或许是翰林院的刘学士……不过无论是谁,许多
都摩拳擦掌了,能筹办这样诗会的,必定是大
物,若是能
了他的法眼,将来……好指教一二,也不失好前程。”
好家伙,给钱……印书还给名,除此之外,还可能获得庙堂中某位大物的青睐。
这真的是把读书们都给拿捏的死死的,这换谁能把持得住啊?
就是连张太公,也不免激动起来,忍不住道:“老夫也略通一些诗词,如此盛会,倒是也想去见识见识。”
是的,张太公心动了,他年纪这么大,也只是中了一个秀才的功名。
像他这样的老秀才,临到老来,已知科举无望,这不啻是一生的遗憾。
可若是能在诗会之中,哪怕幸运的得一个优秀奖,也不枉自己一生所学了。
李秀才原本是打算明去凑热闹的,谁晓得张太公也要去,不禁大为吃惊:“太公……您……”
张太公喜滋滋地道:“如此盛会,怎可错过呢?老夫老啦,能走动的子不多了,若是错失这样的良机,只怕要遗憾一生。”
李秀才自是不能拒绝,只好道:“既如此,那么学生与太公您同去。”
当即约定。
张太公乐呵呵地等了一夜,总觉得这一夜实在太短。
次清早,便早早地起来梳洗,接着让
去唤了李秀才,立即成行。
……
在紫禁城里的朱棣,这一宿,也睡得不甚踏实。
一晚上,总是翻来覆去的。
徐皇后见他心事重重,便道:“陛下,这又是怎么了?”
朱棣对徐皇后也不隐瞒,随就来了一句:“张安世他做了坏
啊。”
徐皇后显然只听出了字面的意思,顿时大惊:“是……”
朱棣叹了气道:“
大事的,总要有
来做这个坏
,张安世他披荆斩棘,甘心做这坏
,朕思来想去,不能教他一
做,太子是储君……这个锅,他也要背着。”
徐皇后也不是普通,朱棣这么一说,便也听出了一点玄外之意了,她倒是没有说什么,只安静地听朱棣倾诉。
只见朱棣接着道:“咱们父子二,生来就别想享福的,现在张安世开了这个
,那么……就谁也别想卖好了。”
“哎,真羡慕瞻基孙儿啊,父祖与亲舅余烈,才能换他做一个太平天子。”
第332章 绝不可能
朱棣唏嘘短叹着。
徐皇后却没有继续追问。
不是她对外朝的完全没有兴致,而是她自觉地自己管好宫中的事即可。外的事,自有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们去
心。
只是这时天已微微亮了。
朱棣打起神:“朕今
要去栖霞,要见识见识,既是要当着天下
的面,对栖霞上下进行旌表,也是想亲眼去看看。”
“张安世这个小子……”朱棣顿了顿,继续道:“这些时,可都没有来觐见过,朕还听说他经常忙得家都没时间回去,可见为了
持这太平府,他是真的是尽心竭力的。”
“哎,朕难,他也难啊!群狼环伺,虎视眈眈。可成大事者,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杨卿说起良家子,朕倒想见识一二九县良家子是什么模样的。”
朱棣絮絮叨叨。
这让徐皇后细看,朱棣确实老了,行动不似以往那般的便捷,眼角生了鱼纹,发梢处多了白丝。
其实以往,他也是如此,只是今的絮絮叨叨,却令徐皇后意识到,当初那个不可一世,意气风发,胸有千万兵的丈夫,确实随她一样,垂垂老矣了。
朱棣没有发现徐皇后眼神里的意,只命值夜的宦官进来,洗漱更衣。
随即下旨百官至大明门。
当然,这道旨意,又别出心裁,为了不惊扰百姓,一切从简,便衣即可。
百官已得了消息,宫里的事,是藏不住的,所以当许多大臣来到大明门的时候。
却有不少,用奇怪的眼神看向杨荣和胡广。
胡广的缘,本是最好的,大家都觉得他谦虚待
,如沐春风。
可今,虽也有不少
与之行礼寒暄,只是……今儿却像是多了几分生疏。
胡广再蠢,也能体察到这些,心憋屈起来,于是他禁不住低声对杨荣抱怨:“杨公,吾身败名裂也。”
杨荣微笑道:“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