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姐夫是太子

关灯
护眼
第951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大的疆土,处于无序的状态,渐渐借着便利的通,可以开始向郡县制过渡。

宋王府在新洲,也手持着大量船坞、作坊、矿山的份,将来这些行业的兴旺,必然会使宋王府在未来有足够稳定的收益。

更不必说,这新洲的土地,几乎都在宋王府手里,任何一片土地的开发,对于宋王府而言,都是黄金万两的买卖。

其实还有个理由,也是张安世痛下决心的原因。

那就是趁着眼下,新洲烟并不稠密,绝大多数的迁徙,还只处于几处新建的城镇周边,此时建设一条环洲铁路,几乎可以无视沿途村镇和农田的影响,这也意味着,迁徙以及规划的成本可以降至最低,甚至到忽略不计的地步。

而宋王府对于新洲的规划,也可做到随心所欲,只需考虑地形的影响即可。

这一点,却不是大明可以媲美的,大明各布政使司,铁路新建,哪怕可以征用士绅们的土地,进行建设,却也有不少区域,有着大量的百姓栖息,因而不得不选择修改方案。

如此多的好处,照理来说,早该开了。毕竟能带来资金的流动,能带来大量的,能加强统治,能开发大量的土地,扩大税源,带动各种行业的发展,说是十全十美也不为过。

只是可惜,新洲修建铁路,甚至远不是各布政使司修建铁路可比的,哪怕是近安南的铁路计划,在张安世的大计划面前,也不过是小儿科。

新洲的土地实在太广袤了,甚至可以与大明关内的疆域相媲美,如此广袤的土地,要沿着海岸线修建出一条铁路,这样的工程,几乎等同于眼下大明铁道部的铁路修建计划。

一个如此巨大规模的计划,就意味着天量的资金。

而这资金,也只能张安世自行筹措。

张家有的是银子,这些年,可谓是源源不断地将大量的收,解送新洲。

可这依旧,无法满足这个计划的需求。

杨士奇那边折算过,眼下的资金缺,至少还在九千万两纹银上下。

这也是为何,张安世非要趁着此次电报的缘故,低买高卖,借此大赚一笔的原因。

此次,倒是赚了三千余万两,可算是把商们坑苦了。

可眼下,依旧还有不小的资金缺

于是乎,张安世不得不打其他的主意了,毕竟……不能总是逮着一群往死里薅吧。不管是什么,张安世更倾向于细水长流!

清早,张安世便拿着一份章程,进宫觐见了朱棣。

朱棣细细看过了章程,点点,随手将章程搁下,便道:“大理寺与刑部,律令勘定?怎么,眼下大明律,有什么不足吗?”

张安世道:“陛下,不是不足,而是太祖高皇帝在的时候,其律令是针对当时的况,可如今,天下的许多况,都已改变。正因如此,所以依旧沿袭太祖高皇帝时期的律令,只恐不合时宜。臣了解到,眼下不少的商贾之间发生纠纷,亦或者雇主与伙计滋生了纠纷,官府竟没有发条可以引用……”

朱棣露出几分不悦,皱着眉打断张安世道:“这就是你糊涂的地方,什么叫太祖高皇帝的律令不合时宜?太祖高皇帝何等的圣明,他的律令,如何会不合时宜呢?朕至孝,你这样的说法,叫做对子骂父。”

也就是说这话的是张安世,若换了其他,朱棣早就起了。

张安世自然明白这算是触到了朱棣的底线,于是忙道:“臣万死。”

朱棣摆摆手,随即神色认真地道:“你要多向解卿学习,更要多学一学太祖高皇帝,太祖高皇帝平,最擅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制宜,所谓东西是死的,却是活的,太祖高皇帝以布衣而取天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此。所以,你这章程,回去重写,不要写律令不合时宜,而该写:依太祖高皇帝祖训,世无不变之法,后世子孙,当常念太祖皇帝圣德,效太祖高皇帝民如子之心,当修订大明律,以惠天下军民……”

张安世很实在的有错就改,悻悻然地道:“是,是,是,臣真的糊涂。”

张安世的态度总算让朱棣的脸色好了起来。倒是朱棣此时似乎想起了什么,慢悠悠地道:“还有你这行书,现在也没什么长进。”

张安世便苦着脸道:“臣实在惭愧,臣近些子已加强练习了。”

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回,臣便请太子殿下,好生管教臣苦练行书。”

朱棣本还想逮着这行书的事斥责几句呢,不过张安世这样说,朱棣一时却是哑了。

请太子管教的意思就是,张安世毕竟是东宫长大的,这行书不好,也是当初太子管教不当的缘故。

那么追根问底,这太子又是谁管教的呢?

再继续追究,岂不是要追到他朱棣的上来?

朱棣无奈地摇摇,要说这张安世糊涂,这张安世在这章程上,就远不如解缙这些大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