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已经和墨家的明鬼有了极大的冲突。
而这还不是结束,荀轲继续说道:“,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从
之
,顺
之
,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
理而归于
。”
天生对物质的追求是和道德本身就有冲突的,荀轲认为天然禀赋的
本身便是恶的。因而顺应其自身的发展,将引起
与
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
,这就是
恶论。
“之
恶,其善者伪也。宗明之与墨子,其
一也,君子之与小
,其
一也。其礼义,制法度,涂之
可以为仁。”
之本
是一样的,宗明帝和墨丘都是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那就是
本身的努力,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自身的改造取得了决定
的作用。
恶论非是说大家要当个恶
,而是因为生来
恶,才更需要礼仪教化来改善这一点,最终
可以为仁。
“吾言隆礼尊贤而王,重法民而霸。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轲认为,治国之道,必是礼法兼施,王霸统一,而礼义是立法的神,如果
们
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国家岂有不治之理?
就此,为什么他会提出“恶论”,以及他提出
恶论的依据到底是什么,甚至中间还拿宗明帝和墨丘举了一个例子,最后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展现了自身的理念。
尽管很多面露不悦之色,却也不能说他满嘴胡言
语,就算想要反驳,那也得有理有据才行。
起码在荀轲自己所言的观念之中,一切都是自洽且合乎逻辑的,且相当成熟而完善。
当年顾担留给他的难题,他已经找到了解决的方式,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供天下品评。
讲完这些之后,荀轲也走了下来,回归听众的席位。
“下一位,有请游历诸国的武道宗师,杨朱来讲述心中理念,如有反对者,可举手示意。”
又一次传唤之后,杨朱登台。
他身着道袍,看上去年纪也已然不小,但神很好,而且面相颇为和善,不显锋芒,他并未急着讲述自身理念,反而是先对荀轲所言之事先略略评点了一番。
“荀轲所提之恶论,吾亦甚是赞同。
之
恶,天之理也!”
借此,杨朱说道:“古之,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不损一毫,
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
。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
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
治内贵己,互不侵、损,
自重自
,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吗?
“以生死论之,如是。
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宗明帝与墨子无异。生而有时,贵己为先。生难遇而死易及,生寻其乐,死复尘土,固以存我为贵。
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勿矜一时之毁誉,不要死后之余荣;不羡寿、不羡名、不羡位、不羡货,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不畏威、不畏利。
顺自然之,物既养生便当享用之,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丰屋美服,厚味姣色,
之欲足也。此乃全
保真之道,轻物贵己之术!”
杨朱侃侃而谈,直接借用了一番荀轲的观点。
他言贵己,却并非是损不利己,而是既不损
利己,也不损己利
,只要
皆如此,那就没有了宗明帝,也没有了墨丘,又哪里来的争斗呢?
相比之荀轲一整套的组合拳,杨朱单从出发,点明了自身的观念。
而在他说话的时候,台下很多都已经捂住了耳朵,表明自己的蔑视。
还有一些已经在底下小声开骂了。
然而杨朱根本不在乎,笑呵呵的走下台去,相当有风度。
他前脚刚刚下去,主持这场论经的官员便立刻跑上来说道:“下面有请邹聃来讲述心中理念,如有反对者,可举手示意。”
邹聃来到台前,排除掉最开始,也势必第一个的禽厘胜,他算是第三个上台的。
这足以说明他的观念已经得到了一些的认同。
“我比较赞同荀兄对于天地的看法,只是需要更加具体一些。”
来到台上,邹聃竟学那杨朱,先挺了荀轲一把。
不同的是,杨朱赞同的是恶论,而邹聃,赞同的是荀轲对于天地的认识。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很早之前,先们便已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所认识,而对于更大的,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