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操穿越武大郎

关灯
护眼
第174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油然而起,恨不得披甲上马,随此杀到天尽,方能尽兴。

齐齐起身,抱拳大喝:“愿随哥哥征伐四方,为我华夏杀出个万世永固的基业!”

大笑,手指北方道:“异族虽有英雄,华夏岂无好汉?这一趟北行,先叫他完颜阿骨打晓得,为何数千年以降,唯有斯土斯民,敢称中华上国!”

闻之,齐声长啸,阮小七满面通红,拔刀砍地,大声道:“正当如此!这趟北行,小七便身碎骨,亦不让那些异族小觑我汉家分毫!”

孙安上前跪倒,把曹一抱:“哥哥,小弟不愿为赵家将,只愿做武家臣,这趟北行,若不带上小弟,便跪断了这双腿也。”

宋江见了,送个顺水儿,在一旁笑劝道:“哥哥,屠龙手乃是世间少有的好汉,便带上他何妨?连着哥哥正好凑足二十个好汉,将来史书上也好看。”

那二十个?曹、许贯忠、林冲、史文恭、花荣、栾廷玉、孙立、樊瑞、李俊、张顺、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焦挺、时迁、周通、解珍、解宝、孟康,再加个孙安,却是恰好凑整。

哈哈大笑,拍着孙安道:“便遂你愿。”

看得孙新、乐和、孔明、孔亮等羡慕万分,却是自知本事毕竟有限,去了若是顺利还好,若是碰上山高水短,不免拖了大家的后腿。

这正是:真虽有英雄汉,华夏岂无好汉哥?黑水白山身手展,二十兄弟起狂歌。

第332章 三阮水底搏蛟龙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儿,此话诚为至理也。

譬如“跨海寻北国结盟上下夹攻敌国”,这个充满漫主义的战略构思,其实也并非一个新点子儿——此计与远近攻的基本外逻辑相契,自然有打过类似算盘。

譬如南唐之主,艺术家李璟。

作为著名艺术家皇帝李后主的亲爹,李煜那身艺术细菌,显然是完美继承亲爹血脉的结果。

“细雨梦回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

读起这些细腻悠扬的诗文,其才自然可见——虽然稍逊其子,但应远胜赵佶。

就是这位艺术家皇帝,于周世宗显德三年,“遣兵部郎中陈处尧持重币,浮海契丹乞兵。契丹不能为之出兵,而留处尧不遣”。

契丹不肯出兵,但是留下了使者不给走,估计是觉得“你这厮胆儿还挺大,脆留着为俺们狼主做事吧。”

时光悠悠,转眼已是太平兴国六年。

这一年,斧声烛影之嫌疑犯,强幸小周后图之男主角,一代车宋太宗,为报高梁河被迫飙车之仇,欲再次大举进兵契丹。

但思及高梁河被殴之惨,便也打起了两面夹攻的主意,车选择的对象是渤海国。

渤海国者,高丽之北一小国也。契丹曾攻其扶馀城,改作“东丹府”,算是契丹之仇国,不过车没有把对方当成对等的盟友,“赐渤海王诏书,令发兵以应王师。”

车慷慨许诺,“灭辽之,幽蓟土宇,复归中朝,沙漠之外,悉以相与”。

大好河山,悉归朕有,沙漠之外,都给你们。

渤海国又不傻,径直理都没理——史载,“渤海竟无至者。”

五年之后的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车故技重施,又派渡海寻盟,这一次目标对象是高丽,态度依然是居高临下,“命发兵西会。”毕竟是藩属国,高傲点也没毛病,不过高丽一味敷衍了事,也只得不了了之。

又过八年,到得淳化四年,契丹侵袭高丽,高丽满地打滚之余,想起车邀约前事,毅然决定出兵夹攻,派来南朝相约共伐契丹,然而时年五十五岁,老迈多病的车,早不复当初壮志,叹一气,黯然拒绝——“以北鄙甫宁,不可轻动戈,为国生事,但赐诏慰抚,厚礼其使遣还。”

如今历史的车滚滚转动,终于到了艺术皇帝衔的接任者,车的来孙儿,画家赵佶,去实现这个跨海结盟的伟大创想。

重和元年,十一月,二十

登州蓬莱滨海处,有崖高二十余丈,石皆赭红,突向北方,名为田横山也,因楚汉相争时,齐王田横屯兵于此,故而得名。

田横山亦称登州岬,因其位于齐鲁之极北,故又名老北山。

若从此山往北,至辽东最南端的南岬角,笔直画出一条二三百里直线,即为渤海、黄海之分界也,所谓“一山分两海”,传说中押解要犯去往的沙门岛,即在左近。

宋太祖建隆二年后,连续数年,自辽东来苏县泛海至登州卖马,由于运来马匹众多,建隆四年,太祖特地下诏,令“蠲登州沙门岛居民租赋,令专治舟渡真所贡马。”

马政站在田横山上,手指北方,大声道:“诸公,我手所指,即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